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风语阁人民广场
古文观止 || 晏子不死君难(五)

古文观止 || 晏子不死君难(五)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1-02 08:30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晏子针对其手下的三问,从国家社稷的角度出发,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晏子认为,君王若是为国事而亡,作为臣子的理当追随;但庄公是因为淫乱被杀,是他自己咎由自取,这是他的一己之私,无关他人,无关社稷。所以臣子不必为他而死,更不会为他而逃亡。

虽说,对于君王的死,作为臣子的不必背锅,更无需负责,但出于对君王起码的尊重,于情于礼,都不能置之不理。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崔家的大门打开,晏子进入,将庄公的尸体放在腿上大哭,哭完后站起来,在地上跳了三次才离去。

这里的三踊,踊是跺脚哭号的意思,指的是跳跃了三次,表示哀痛。

庄公,毕竟是一国之君,虽然死得很不光彩,但死后也应当得到基本的尊重。

晏婴没有因为君主失德而对其弃之不顾,既然是君主,该有的礼遇一样都不能少。

最后,晏子不避嫌,不畏惧,跟死去的君主来了个仪式满满的临终告别 。

虽说,这个举动看似寻常,其实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崔杼就在旁边虎视眈眈地看着,稍有不慎,就有掉脑袋的可能。

身处政治漩涡之中,一举一动都需格外谨慎,在最后一段,有人劝崔杼杀了晏子,可想而知,晏子这样做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有人对崔武子说:“你一定要杀了他。”

崔武子说:“他是民众所仰望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晏婴在齐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是相当高的,因为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所以为了日后自己的地位得以稳固,崔杼没有轻易地动晏婴。

故事的最后,崔杼立庄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

景公让崔杼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二人共同把持朝政,且在国内发布命令说:“谁不跟从崔、庆二人就别想活!”

更有甚者,为了立威,他们把满朝文武都驱赶到太庙上,逼迫他们歃血为盟,誓死效忠他们。

晏子仰天长叹道:“我做不到,人只跟从忠君利国的人!”庆封想杀了晏子,却被崔杼制止。

晏子是民众所仰望的人,德高望重,无辜被杀,势必引起民众不满和骚动。所以,晏婴再一次与死神插身而过。

晏子的车夫被眼前的一幕吓得不轻,见晏子化险为夷,随即快马加鞭,带着晏子迅速逃离。

然,晏子却对车夫吩咐道:“慢一点,再慢一点,走的快,不一定生还,走的慢,或许死不了。”

正如晏子所料,崔杼认为晏子有备而来,于是放弃了追杀晏子的想法。晏子顺利返回家中,用智慧保全了自己。

齐国太史在简册上记载:“崔杼杀庄公。”

于是,崔杼杀了太史。然太史的弟弟又一次将崔杼弑君的事情记载到史册上,崔杼又杀了他。

太史的小弟又将此事载入,崔杼深知自己弑君之事可以瞒得了一时,却无法欺瞒一世,于是放过了太史的小弟弟。

崔杼和庆封二人共同主政,谁都想做老大,时间久了,必然产生摩擦,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后来,崔杼族内发生内乱,庆封趁机杀了崔杼全家。崔杼之妻自杀,崔杼无家可归,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敬人者人恒敬之,杀人者仁恒杀之。皆自取之者。”崔杼杀死了庄公,结果家族被灭,自己也免不了一死,其下场亦是可悲。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始终贯穿在晏子的言行之中。

晏子忠君,但他更爱国,爱江山社稷,他时刻以“社稷之臣”自居,忠心耿耿,尽己所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他一身浩然气,两袖清白风,不愧为一代贤相。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用在晏婴身上不为过吧!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晏子不死君难(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eu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