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591cf324cbbc6a02.png)
昨天我们讲到,秦孝公继位后,天下格局已经转变为以战国七雄为主,其它小国为辅的形式,秦虽为七雄之一,但实力薄弱,且当时所面临的情况十分严峻,由于连年征战,士兵疲惫,百姓难以为生,私斗成风。而国外强国魏国虎视眈眈,意图联合诸国瓜分大秦,秦国不得不忍辱负重,割地偷生。
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秦孝公决心大刀阔斧地改革 ,而改革需要高尖端的人才,所以,秦献公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求贤令》,希望能广招天下贤才,以示其求贤若渴的决心,更是许诺愿与之分享秦国。
此求贤令一出,便吸引了天下的有志之士,他们带着各自的治国方案纷纷涌入秦国,而商鞅便在其中。
商鞅虽才华横溢,却不受魏惠王赏识,他深知在魏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又听闻秦孝公是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认为自己的政治春天即将来临,秦国正是他实现雄心抱负的理想之所,于是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到了秦国,毫无人脉关系的商鞅,直接找到了秦孝公身边最为亲信的太监景监,让他推荐自己见秦孝公。通过景监的引荐,商鞅成功见到了秦孝公。
然而,商鞅与秦孝公的首次见面,结果并不乐观。
因为商鞅与秦孝公初次见面,他并不知道秦孝公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所以,就试探性地跟秦孝公大谈“帝道”,所谓“帝道”就是三皇五帝统治天下的方式,也就是以尧、舜为代表的帝道治国。
然而,秦孝公对这些似乎不感兴趣,听着听着,竟然陷入了昏昏欲睡的状态。
见秦孝公睡着了,商鞅忽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君王绝非等闲之辈,他的求贤令广招贤才确实是为图谋大业,而不是沽名钓誉。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95271a1158b3d6a8.jpeg)
五天后,商鞅通过孝公宠臣景监再次来见秦孝公。但这次,他不再谈“帝道”,转而提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王道治国,是以“仁义”治世的理念。
然而,秦孝公依然不感冒,虽说是耐着性子听完了商鞅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但还没有戳到他的痒处。
所以,商鞅与秦孝公的第二次会面还是以失败告终。
商鞅所提出的这两种治国方案,都是以仁义礼为代表的人治,但在战国这个攻伐频繁的时代不仅不适用,反而显得异常缓慢,更不适合当时内外交困的秦国。
商鞅回去后,经过反复的思考琢磨,终于悟出了秦孝公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既不是帝道,也不是王道,他要的是“霸道”,是大秦实力的迅速爆棚。
于是,就有了商鞅与秦孝公的第三次会面。
这次会面,商鞅已经摸清了秦孝公的心思,自然是成竹在胸,于是开口便道:“当今天下四分五裂,犹如一盘散沙,主公莫不是想开疆拓土,让秦国做大做强,成就一番霸业?”
此话一出,即切中秦孝公要害,他眼睛瞬间亮了,这正是他所日夜期盼的。
这次,商鞅提出了以法家为核心的霸道治国,对内严刑峻法整治民风,对外强军尚武。
待听完商鞅的一番高谈阔论之后,秦孝公彻底敞开了心扉,如沐春风,他一扫之前的怠慢态度,拉着商鞅与他同榻共眠三天三夜,两人促膝长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秦孝公想要摆脱弱秦称号,洗刷被六国瓜分的耻辱,恢复秦穆公时代的霸业。
而眼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不仅让秦国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而是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他让后来的秦国沿着他所设定的道路,最终成功地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8b157c089e67efe5.jpe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