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翻译:我是一株南向的乔木,远远眺望你,却不得快乐。你在对面江岸游玩,我看得见,却接近不得。汉水宽广,无法游泳过去,汉水流长,无法坐筏穿越。我身旁唯有枝叶交错。我把荆条割下来吧,你出嫁的时候,马车来接,我替你喂马。汉水宽广,无法游泳过去,汉水流长,无法坐筏穿越。我身旁枝叶交错。我把蒌蒿割下来吧,你出嫁的时候,马车来接,我替你喂马。汉水宽广,无法游泳过去,汉水流长,无法坐筏穿越。
读这首诗,第一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就冒出很多问题。为什么是“南”?为什么是“乔木”?为什么是“休”?我网上搜索却无所得,但是脑海里有了一个画面:主人公在江北,游女在江南。这么宽广的江面,不是乔木,怎么可能看得见遥远的对岸呢?在砍柴的时候,作者想象自己是棵高大的树,可以看见那位江边郊游的女子。
既然是想象,很可能,当时江边也并没有那位女子。也许是哪次郊游时遇见的吧,爱着,就时时刻刻地思念着,自然也包括现在砍柴的时候。
而“休”,一般解作“停止”,“休息”。网络上搜索,都解作“休息”。乔木之下,为何不能休息?不通。休还有一个意思是“欢乐”(如“休戚与共”中的“休”),这样解释就通了,日日思君不见君,怎么会快乐呢?
那时,男女青年还是容易遇见的。《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是官方的集会,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媒人,也可以自由结合。不参加此项活动的未婚男女青年还会受到惩罚,各个阶层都不得免。而且,如果男人上了三十,女人上了二十而不结婚,是违法的。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周人鼓励婚育。当时有“上巳节”,“采桑节”,都有举办未婚男女的集会。很可能这位砍柴的小伙子就是在这类的活动中见到了意中人。
看到“楚”,看到“蒌”,作者就联想到这些野草可以用来喂马,联想到姑娘出嫁时有马车来接,这些草可以用得上。
也许这些喂马的草就是他和姑娘产生联系的唯一一个可能了。
因为周礼规定,“士庶不婚”。士是统治阶级最下层的结构,再往下就是作为被统治阶级的贩夫走卒了。很明显,作者一名砍柴人,是庶人。“礼不下庶人”。庶人是不需要讲究礼仪的。他们大多可以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当然,这是在庶人内部。
一进入“士”的阶层,就要遵循周朝严密的礼法。
《仪记.士昏礼》规定,士以上的人结婚需要遵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完整的结亲程序,从此往后,各朝各代虽在细节上有些小小的变动,但是这套程序可以说是完整地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也规定,士以上迎亲是要坐马车的,新郎一辆来,迎娶后,新娘坐在另一辆有遮盖的马车里跟上。很多家底不够的士族,就需要夫家出马车。这么说来,我们大约可以猜测,作者知道对方是一名小姐,他们属于不同的阶层。小小的砍柴人怎么可能拿得出马车呢?恐怕只有为她秣马的资格吧!
无怪乎他要望江兴叹,反复吟咏了:不要怪我不敢渡江,一条汉江算什么呢?我们之间,明明是隔着阶层的天堑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