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初见散文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超越半个世纪的记忆

儿时的年味——超越半个世纪的记忆

作者: 冶陶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11:11 被阅读0次

    我很少写命题文章。但羽西组织的征文:“儿时的年味”,还是吸引了我,这也是我第一次写征文。

    如果再不动笔,20多年后,几乎就没有人知道,1950年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武安市冶陶村的孩子们是如何过年的了。

    冶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风古朴、民俗丰富的古镇。过年、过正月十五是辛劳一年的农家最快乐、最喜庆的日子,也是最能展现淳朴民俗风情的时候。

    小时候,我随母亲在故乡生活。那时爷爷家、姥爷家和乡亲们一样都很清贫。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次饺子:年三十儿一次、初一早晨一次,破五那天,也就是正月初五一次。一家10口人,过年时才会割8小两羊肉(那时是16两秤)包一次饺子。日子虽然清苦,但年味十足。

    爷爷张广汉,字润之,是一位饱览群书的乡村书生,毛笔字了得。深得乡亲们敬重。每到年关,乡亲们都来到现在被称为武安“张家大院”,建于乾隆年间,被清庭授予《衛守府》称号的祖宅,请爷爷书写春联和大小方胜。

    祖宅的门楼

    年关将近,整个镇子上家家户户都贴上了门神和春联。门神秦琼、蔚迟恭两位隋唐英雄神采奕奕、威风凛凛,把守着各家宅门,保佑平安。街上还拉上了不少三角形或长方形彩纸、剪纸制作的吊挂(小彩旗),一派喜庆、祥和。我们家那座深深的古宅,影壁墙、几十个门楣、神龛、水缸、谷仓、驴棚、锤布石、捣米捣豆的石臼、厕所等处,都贴上了红纸条、书写着祝福、吉庆、辟邪的话语。谷仓会写上《五谷丰登》,驴棚会写上《五畜兴旺》、通往二楼的楼梯会写上《步步登高》等等。那时,各家的奶奶们会点上柴火大灶,连续几天,蒸出够一家人半个月吃的馒头、玉米面菜团子、年糕。那时没有钟表,奶奶们会在蒸笼上气时点上土香。香息了,一屉干粮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出锅了。出锅的干粮放在大缸里冷藏。巧手的奶奶、姥姥、妈妈、小姨,会用白面做一些可爱的小刺猬、小鱼、小佛手、小兔子、小龙等等,专门给孩子们吃。用红豆、绿豆点缀的这些动物的小眼睛分外传神。

    除夕晚饭前要先祭祖、拜神。

    黑洞洞的祖宅,只有几个灯盏在深冬的夜晚飘飘忽忽地闪动着微弱的光亮。加上祭祖拜神的肃穆和神秘,让我有一些害怕,无奈地得跟着爷爷往姜太公分配的诸神神位,比如姜太公前妻马氏——扫帚神的神位——厕所的门墩,灶王爷、土地爷的神龛、锤布石等处奉献上几根面条。其后才能吃年三十的饺子。睡觉时,奶奶会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塞进被窝里暖着,怕第二天早晨穿的时候太凉。那座上下14间的楼屋冬天太冷了。

    大年初一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五更时分就要摸黑起床,穿上只有每年过年才有的,妈妈缝制的粗布新衣服、新布鞋。这时爷爷打开一个草纸包,拿出50响的红衣小炮,领我到院子里放鞭炮。鞭炮不多,我必须省着放,留几个天亮后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放。

    吃过初一早晨的饺子,爷爷奶奶已经端坐在八仙桌两边,等着晚辈们磕头。一个头磕下去,会得到2分钱或5分钱的压岁钱。那时,5分钱可以请医生看一次病。家家都没有几元现金。这些压岁钱可以在下街的小店买好几块糖。

    爷爷在张氏家族辈分最高,他不用去给别人拜年,只等着一批一批的人给他拜年。爷爷辈分高,使得我也有了一大批比我年长很多的晚辈,我一出生,就是很多人的叔叔、伯伯了。

    就这样穿着新衣,吃着一年里最好的饭菜,东家串串、西家跑跑,满街跑着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

    过年的晚上,照例会跟大人们去下街的戏园子里看几场戏。看戏、听河南来到乞者沿街唱河南坠子、听乡村书生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是当时农村唯一的文艺活动。那些流传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戏,其实像后来的样板戏,剧情大家都知道,很多唱段人人都会喊上几段。你走在太行山的田野,行走在路上或者在田间劳作的汉子们不时会吼上几段,或者是包青天、或者是寇准、杨宗宝;姑娘们会羞答答地唱上几句穆桂英挂帅。高亢的豫剧、乡土之声的武安落子在山间回荡、余音缭绕。戏园子里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除了舞枪弄棒出场、激扬的锣鼓响起,我会睁开眼睛,其他时间都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散场时常常被背回上街的家中。

    破五以后就是十五了。真正的社火是在正月十五。

    爷爷家相隔一条街,是我的姥爷家。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姥爷门前的石磨会被搬走 ,腾出这块平地,架起一架叫作“漫梁过”的游乐设施,其实就是现代的摩天轮和过山车的结合。一架两端由4米左右高,用横梁粗的巨木支起的木架上面,横装着一段粗大的圆木,圆木上安装了十字交叉的4架短绳秋千。每次上去4个人,利用人的蹬力和重力,使这个人力摩天轮旋转起来,转到最高处的人可以看到三面的山川。除了“漫梁过”,还有爬竿、卷棒槌——高高的木架上固定一根粗绳,粗绳下端横穿一个洗衣服用的棒槌,玩的人依靠身体扭动使绳子卷曲升高自己,能爬或者卷上去的人就可以得到放在高处的香烟等礼物。想得到礼物并不容易,很多人爬拧到一半就被反作用力甩了下了。青年人跃跃欲试,观看的人们不时哈哈大笑。

    十五的晚上,村子里会在打谷场上用木桩和麻绳组成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其实更像诸葛亮布下的迷魂阵,或者今天的迷宫。每根木桩上都放置了一个小灯盏,古老的灯盏注满灯油,在漆黑的冬夜,空旷的山谷里,星星点点,充满了神秘古朴的气象。

    晚饭过后,各条街的乡亲们就在头人带领下,敲锣打鼓,整队前往村东南的打谷场去“转黄河”。

    姥爷是一个强壮忠厚的太行汉子,也是社火不可缺少的主力。平时姥爷所在的“股道”(胡同)社火用的唢呐、大鼓就放在姥爷家的东屋。我小时候常常去玩儿。姥爷会很多流传的鼓曲。

    一条街的乡亲们,敲打着激动人心的古老鼓曲、穿过一家挨着一家,大门口神龛点着灯盏的街道,成队来到“黄河”入口处,入口处有一个哪吒似的裸身男孩造像,男孩的小鸡鸡滋出清水,象征着福气和吉祥,淋在乡亲们的头上。从“生门”进去,转过九曲十八弯,走出迷魂阵。如果不会走,一大队人都走不出来。走出“黄河”,就可以观看舞龙表演,龙腹中有灯火,被一群平时种地的庄稼汉子舞得上下翻飞,龙腾虎跃。

    参加“转黄河”的人非常踊跃,传说转转黄河会免灾祛病。对于贫穷、多病、多灾的农民,“转黄河”对他们有着特殊的魔力般的吸引力。

    到了正月十六,年已经到了尾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来到街上,点起柏树枝,烧掉一些旧物。在飘着柏枝香气的熊熊大火周围唱着“烤烤手、百病走”、“烤烤脚、活到老”的古老的歌谣,期盼来年的健康平安和丰收。

    1956年我随妈妈进城。世事变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村子里的古风民俗淡泊了很多,年味越来越淡,社火也基本上没有了。

    直到改革开放后,乡亲们和镇政府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冶陶村又成为河北省红色旅游胜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晋冀鲁豫大军区、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薄一波、杨秀峰等中央领导人居住和工作旧址成为旅游景点。村里每年过年都要组织各种节庆活动,庆祝活动的规模和内容也更加丰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 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 冶陶古镇

    成年以后,由于工作关系,我没有在老家过过年。但儿时过年感觉和对亲人的思念一直未能淡忘!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超越半个世纪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c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