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已经知道创造性需求所产生的价值,但在工作中,也会有同样的困惑,甚至会有种枯燥的错觉,认为产品经理不过如此。。。
缺少创造性需求的特征
人们有创造的天性,我们的欲望是推动我们去创造的原动力,可在某些时刻,我们也会缺少或者限制这种天性。
舍不得
创造性需求是最棒的一种需求性质,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 通常情况下,面对一个已经明确的创造性需求而言,他的优先级往往是A级乃至A级以上,甚至是紧急需求。
这表示,在资源恒定的情况下,其他性质的需求就会降低自己的优先级,甚至于完全舍弃。
必要时,我们会允许其他性质的需求存在缺陷,不完整,异常,甚至缺失(不做)。
作为产品经理而言,要拿得起需求,也要放得下负担,当我们舍不得某个需求时,这也就表示我们还不能很好的挖掘创造性需求。
这部分“舍不得”的情绪,会逐渐的积累成为我们的负担。
● 花了一个星期想的一个方案,被毫不留情的pass掉。
● 产品上线了,这个功能还没做完,被迫砍掉。
● 这个功能和另外一个功能产生了冲突,要砍掉。
几年前,就有前辈提到了这个概念:懂得砍需求,是成熟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
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吧。
砍需求,是指我们需要舍弃某些需求,不仅仅是砍他人的需求,也是要舍弃我们自己的需求。
很有可能上午的想法,下午就被我们自己舍弃了。
原因在于,我们觉得这个需求不是创造性需求,或者不是最合适的创造性需求。
懂得舍弃需求,才能距离创造性需求更近。
主观臆测浓烈
主观臆测是我们的一个坎,主观臆测越强,我们越难以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我们追求客观依据,而不是感性判断。
诚然,我们的主观臆测有一定的概率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我们的客观判断也有一定的概率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
这样看来似乎主观和客观没有什么区别。
坦白来讲,主观臆测是产品经理盲目输出需求的必要条件。
主观臆测大部分都是拍脑袋需求,瞬间做出判断,想到什么,便输出什么。
客观判断需要经历调研,求证,分析,对比,决策等多个阶段才能输出一个需求,甚至于这个需求还会被自己推翻。
从生产成本来看,客观判断的成本远高于主观臆测的成本。
这也是我们经常主观臆测的原因,毕竟懒惰也是人们的天性之一。
产品经理身处的角色和其他角色不同,我们的知识面积非常宽,非常广,但在单个领域的知识深度是不足的。
这表示,3年经验和1年经验相比,最大的差异点在于思维面积上,前者考虑的范围更广,面积更大,速度更快。
然而,当我们习惯性的去主观臆测时,这个差异就没了,不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项目,花了多少时间,主观臆测仍然是主观臆测,不会为我们带来成长。
而创造性需求,恰恰需要我们捕获并且分析大量的信息。
这就像预测双色球,预测股市一样,我们分析的是一个群体,一个市场的趋势,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作为产品经理而言,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需求产生速度会越低,可以尝试想一想,我们的产品主管,产品总监,现在是不是一个月甚至半年才提出一个需求,而这样一个需求,我们却要做上半年。
尽量避免主观臆测,越成熟的产品越有其“说法”,就算是抄袭,也需要掌握他人的设计初衷,而不是盲目抄袭表面。
微信将发布朋友圈放在了二级页面,并且放在了右上角。
于是,我们便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微信也是这样做的。
恰恰忘记了,方法相同,但这个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了改变。
比如,微信可以接受用户少发或者不发朋友圈,但大多数的产品无法接受这种情况。
回想一下,我们作为用户来讲,朋友圈的更新频率有多高呢? 若朋友圈单独作为一个社交产品,这样的日活以及七日活,是极低的了。
越接近主观臆测的需求,距离创造性需求越是遥远,毕竟这种性质的需求,更多的是由分析得到的,而不是根据想法而产生的。
有时,主观臆测会让我们收获颇丰,也确实有那么些成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但这样的故事更多的出现在创业者身上,产品经理与开发人员同为职场的一个角色,主观臆测并不会增加我们的专业性,也不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资源。
我们要争取资源,要成立项目,要做某个需求,就需要让领导,让资源的拥有者认同我们,让团队相信这个需求是非常棒的创造性需求,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主观臆测。
如何捕获创造性需求
如何捕获创造性需求,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可以将我个人的两个很实用的答案分享给你。
在未来,也希望看到这套系列文章的你,也能将你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创造性需求与问题结伴而行,有问题的地方,必然隐藏着一个乃至多个创造性需求,等待我们去挖掘。
定位问题
发现问题是挖掘需求的第一步,创造性需求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若我们对问题不敏感,发现不了问题,又谈何解决问题呢?
因此,我分享给大家的第一个方法,尝试去定位问题。
这里的问题并不是指既定的结果,而是指导致结果的原因,许多时候,我们会将既定的结果视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却忽视了导致结果的原因才是我们应该付出心血的地方。
这也是产品经理疲于奔波,却仍然没有什么效果的原因。
某用户质疑产品:为什么不能上传原图,诸如此类的用户质疑均为既定的结果,我们要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去做原图上传的功能,而是去思考:为什么用户想要上传原图
善用“为什么”,我们就能很快的接近问题本身,所谓的“隐藏在表面需求背后的需求”就是指导致表面需求的原因,用户为什么想要某功能,为什么会产生某种需求的原因。
人们想要旅游,我们便给出了旅游的指南,旅游用的地图,还有导游都是很不错的服务,但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人们为什么想要旅游,是想放松一下,还是想要一种自由的生活环境,还是想要看沿途的风景,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
有时,句式本身也是一种方法论,让我感到最受用的一些方法往往都是以固定句式呈现的,我会在其他的文章里分享一些我个人受益匪浅的句式,这里,只分享关于问题的一个固定句式。
为什么某人会出现某种想法,或者为什么某人会出现某种行为。
除了这样一个固定的句式能帮助我们寻找问题以外,对情绪敏感也能极大的帮助我们定位问题,人们的情绪是极具代表性的,甚至,我们可以将情绪理解成问题的一种反馈机制,是自然界的一种特征。
我们遇见任何问题时,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问题越严重,情绪反应越大,产生情绪的人数越多,问题越倾向于市场性。
在诸多情绪当中,与问题最为接近的是负面情绪,仔细想想,我们的任何一种负面情绪本身都是随着问题而产生的,并且,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希望有某种事物能帮我们回避这些问题,但也正因为缺少了特定的事物,导致问题发生了,这就是负面情绪的来源。
简单的来讲,当我们对某件事产生极为不满的情绪时,创造性需求已经在这个地方萌芽了,剩下的只是我们如何通过情绪去挖掘到问题,又如何根据问题去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这是我现在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情绪:
我非常喜欢阅读,但现在却很少阅读,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看着一堆的内容列表,厌恶的关闭了某些资讯产品。
你瞧,多么明显的情绪,我已经感到“厌恶”了。我们来使用一下固定的句式:为什么我会厌恶的关闭了资讯产品。
互联网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同时也降低了人们创造信息的成本,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我们可接触的内容量非常庞大,现在,自媒体逐渐成熟,最直接的体现在与内容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
这就导致原本就存在的内容过载,信息过载的现象还在以更快的速度扩张,面对无穷无尽的内容,让我们感到了恐惧,也感到了厌恶。
导致我产生负面情绪的问题,被我们分析到了,是因为内容过载,是因为内容量过大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当我们定位到这个问题以后,就有办法解决他了,今日头条的匹配算法,小众资讯产品,乃至订阅产品的复活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这是一个很老套的问题了,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如果还没有,那就努力的去培养自己擅长某些事情。
产品经理的招聘求职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某某行业经验的优先考虑。
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也是真实存在的,原因就在与我们认为具备某某行业经验接近等同于擅长某个行业,这与个人能力无关,只是看待你和这个行业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作为企业来讲,我们多么希望招聘的产品经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出创造性需求,提出战略性建议,而这样的需求和建议并不是刚接触这个行业的你所能提出的,每个行业都存在或多或小的差异。
有时,对某个行业的专注度会远高过从业经验以及工作能力。毕竟作为产品经理而言,最大的价值仍然是发现需求,而对目标用户完全不了解,对目标市场完全不了解的你,尽管有更丰富的经验,对企业来讲,也是极具风险的。
擅长意味着我们要对某件事投入极大的热情,极大的精力,并不是我做的最多的事情,而是我们已经花费并且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的事情。
我们喜欢看电影,每天都看,这不代表我们擅长看电影,只有我们去研究了,去分析了,才算是走在擅长的路上,我们加了若干的电影爱好者群,我们了解一年电影的趋势,也了解电影爱好者的一些特征,才能称之为擅长。
同样的,并不是说喜欢吃美食,吃的多就是擅长吃,只有我们去研究了各个美食地图,了解美食的群体,了解作为吃货而言,愿意为之付出的代价才能称之为擅长。
坦白来讲,没有擅长的事情,其实不太适合做产品经理,这是因为我们对身边的事物缺少热情,缺少激情,也就缺少了那份细心和敏锐。
产品经理要善于思考,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为什么”来寻找问题,可这个固定的句式也只能是诱导我们去思考,真正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是我们对某个行业的深入理解,是我们对大量行业相关信息的处理。
以前文的阅读案例而言,如果我并不了解阅读,并不擅长阅读,也不擅长通过网络获取内容,那我必然无法考虑到内容过载,如果我不曾了解心理学,不曾留意到人们的情绪,那我也无法解读“厌恶”的情绪是一种人们面对心理压力的自然反应。
实际上,并不存在空穴来风的想法,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与我们的经历相关,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是来自于已有经历的再创造,而在所有的经历里,我们所擅长的便是最主要的想法构造素材。
我们可以理解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过来,如果我们做的是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情,基本上在入职当天,就可以有基本判断了。
对于不喜欢旅游的朋友,如果做一款旅游产品,一定非常的难受,度日如年,这是因为我们完全不了解用户为什么要去旅游?为什么喜欢旅游?
结果也是必然的,产品能力能帮助他做到60分,但却不太可能发现创造性质的需求,他不擅长,并且也不喜欢旅游,这表示在定位问题时,所能使用的材料极其稀少。
“完全不擅长”的定义偏极端,实际上人们完全不擅长的事情很少,基于好奇,猎奇,以及对未知的兴趣,我们对于大部分的事情具备一定的基础分,真正为0的反而很少。
不擅长,也不喜欢,但若是真的身处这样的环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去改变。
产品经理越到后期,差距越是体现在对某个市场某个行业的了解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擅长领域”,我们终究是追寻创造性需求的存在,我们所有的成就,均来自于发现某个创造性需求,解决一个市场级的大问题。
这也就是 我给大家的第二个建议,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如果还没有,那就努力的去培养一件自己擅长的事情。
如果是在一些不好的环境下,诸如自己擅长的事情过于小众,没有目标企业,有或者自己擅长的事情不是那么明显,那不如在工作之余,去提高去锻炼,耐心等待机会,又或者果断的去培养一个新的,热门的事情,作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创造性需求,来自于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这需要我们以对市场,对目标群体的了解作为分析素材,这也在给我们警示,尤其是频繁改变行业,擅长领域极度模糊的产品经理而言,会逐渐的失去对问题的敏感性,也会逐渐失去原本具备的分析素材,最终离创造性需求越走越远。
下一篇文章,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二种需求性质,响应性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