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毕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名作《自私的基因》,我深深为基因的巨大影响力所折服。基因塑造人,左右人的行为,并通过操控人而作用于外部世界。而这种影响力,正是我们平日里所不愿意承认,或者刻意去淡化的。
因为,强调基因的作用,本身就是“政治不正确”。
我们更愿意强调外在环境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我们总是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养育者和教育者在白纸上涂抹色彩,而孩子本人也将努力书写自己的人生。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材质相同的白纸吗?
不是。
首先,智力是可以遗传的。
一个人的理解和认知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与Ta的智力水平(我们通常称之为天赋)紧密相关。所以,Ta在学业上的表现和成年之后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智力的影响。
其次,情绪和性格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人的心理和情感世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决定的。有些人的生化机制天生开朗,也有些人就是倒霉——有着天生阴郁的生化机制(参见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一个人的天生性格和情绪稳定性,直接影响着Ta的人际交往、职业表现和婚姻幸福程度。在这方面受到“祝福”的人,更有可能在学业、事业和家庭全方位地成功。而在这方面受到“诅咒”的人,则更有可能全方位地失败。
是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同的,不是完全一样的白纸。
大多数人都愿意承认这一点。
但他们仍然会说:虽然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同的,有些人的天赋会相对差一些——但只要Ta后天努力,只要Ta的父母为Ta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那Ta就一定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就像鸡汤文里流行的一句话:
“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可是,问题在于,如果“努力”也是一种天赋呢?
所谓“努力”,无非就是控制即时享乐的冲动,专注于长远目标的能力。这种自控力,经过后天的训练的确可以增强——但它天生就是有差异的。
人的冲动性和大脑对奖赏信号的敏感程度有关——有些人天生就容易冲动,而有些人天生就不易冲动。人的自控力和大脑前额叶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关——前额叶功能发育得早、发育得好,人的自控力就强;反之,自控力就弱。
所以,甚至连“努力”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遗传的。
那么外部环境呢?外部环境总和遗传无关吧?外部环境总不受基因的影响吧?
可是,如果一个人是和亲生父母一起生活长大,那么,Ta的外部环境,无非就是Ta父母的智力因素、性格因素和努力程度的加总。
Ta父母的基因,一方面通过遗传,影响着Ta的智力、情绪、性格和努力程度;另一方面又通过Ta父母的成功程度,影响着Ta成长的外部环境。
所以,再回头想想上一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基因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深?是不是细思极恐呢?
2017年的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享受了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农村地区的孩子不可能得到这些资源和条件,所以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他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他身处大城市,父母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本身就是由他父母所能达到的高度所决定的,也隐含了他的父母能够遗传给他什么样的基因。
所以,农村地区的孩子一旦拥有了优质教育资源和良好家庭环境,就会像熊轩昂一样成功?未必。因为他们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自我”就是不一样的。
况且,他们也不可能得到这些资源和环境,因为他们的父母和熊轩昂的父母是不一样的。
真相就是如此的残酷。
《圣经·马太福音》里说: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老子《道德经》里说:
“人之道”,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一个天赋极好的孩子,Ta不但有很高的智力水平、天生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绪稳定性,Ta还有更强的自控力,比一般孩子的努力程度更高。Ta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更好,能给Ta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如此,Ta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情绪更稳定、教养方式更科学,家庭氛围也更和谐……
而一个天赋较差的孩子,Ta不仅在智力上、性格上不如人,而且还缺乏自控力,想努力也努力不起来。而且Ta的父母大概率地也是这样,也因此收入更低,文化程度更低,自控力更差,更有可能采用暴力教养方式,甚至还可能有酗酒、赌博等恶习……
基因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回避这一点,淡化这一点,甚至完全否定这一点,都是不真实的——而我们恰恰有这种倾向。
所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呢?
——是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也发自内心地接受孩子的平凡?
——抑或是拼劲全力去获得成功,以证明自己能够遗传给孩子什么样的基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