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在这期间,曾有一些人追随着他,而本文的主角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位 。
当晋文公返回晋国即位之后,便对那些一直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但却没有封赏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也没有主动要求封赏,只是带着母亲一起隐居到了绵上山。
介子推的这种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行,至今任为人称道。而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说到介子推,我们并不陌生哈,之前在学习古诗词时,其中有一篇是关于寒食节的,在那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介子推。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的这首《寒食》,即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而寒食节正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而设立的。
要想更多地了解介子推,我们还得先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也就是重耳,之前我们已经聊了不少,不过为了介子推,我们还得多唠叨几句。
晋文公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本来是没有机会做君王的,因为他的哥哥申生才是太子。
但,由于他老爸晋献公娶了红颜祸水的骊姬,骊姬恃宠而骄,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位,设计逼死了太子申生,折腾了晋国六、七年,史称“骊姬之乱”。
当时的晋文公还是重耳,在骊姬之乱中他被迫离开晋国,开始了流亡生涯。
重耳离开晋国没几年,他爹晋献公就死了,骊姬之乱也结束了,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
而当时的重耳正客居狄国,已经娶妻生子,就没有回晋国。
昨天我们讲过,在流亡期间,重耳曾经被寺人披刺杀过两次,一次是在晋献公时期,发生在蒲城;另一次是在晋惠公时期,发生在狄国。
而狄国的这次刺杀,让重耳不得不抛妻弃子离开狄国,重新开启了流亡之路。
当时,齐国的名相管仲刚刚去世,齐桓公正招贤纳士 。所以,重耳决定投奔齐桓公。
重耳他们一行人非常落魄,当时介子推也在其中。
去齐国要途径卫国,当他们走到卫国时,本以为会受到卫国的款待,可卫国的国君忌惮晋惠公,连城门都没开就把他们赶走了。
公元前642年,当重耳一行人流亡到卫国五鹿时,据《韩诗外传》载,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了深山。
这真是越瘦越掉毛哈,重耳等人无粮不能前行,便向田间的农夫乞讨,却没要来吃食,反而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嘲笑了一番。
重耳恼怒,准备用鞭子教训农夫。
狐偃上前劝阻劝重耳:“土,象征土地,他们是表示对您臣服,你应该行礼接受它。”
重耳拜谢村民,并把土块装在车上,但臣子们只能采集野菜煮食。
后来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
重耳吃后,这才问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
这样重耳才有了力气继续赶路,这就是介子推割肉奉君的故事。
这之后,重耳继续流浪。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36年,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成为了晋文公。
在外流浪长达十九年的晋文公,终于登上了国君之位,自然要对那些誓死追随他的人有所表示,就是要论功行赏。
但赏赐的这些人中却没有介子推,而介子推呢,也没计较,更没有向晋文公要封赏,而是带着母亲进深山隐居了。
介子推的悄然离开,令许多人心生怜悯,更有人为他意难平,于是在宫门口挂了一张牌子,上面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晋文公出宫时看到了,叹息道:“这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没顾上考虑他的功劳。”
于是,晋文公派人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离开,没有找到,只听说他进了绵上山。
后来,晋文公把整座山封给介子推,称之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
“以记吾过,且旌善人”。晋文公以这种方式记载自己的罪过,表彰介子推这样的善人。
但以上记载,并没有交代介子推母子死因。
但是后人觉得对于这样一个忠孝两全,又乐于奉献的介子推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免过于单薄,人物形象也不够立体、丰满,于是就给介子推加足了戏码,也就有了“割股充饥”和“文公焚山”。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