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年味刚刚过去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月底,而且四年遇到一次这个月刚好29天,巧合的是今天也是我在简书日更的第1300天,让我引以为傲的是没有使用过复活卡,也不曾使用备用文,每天都是热气腾腾的新鲜文字出炉。
虽然这个月刚好赶上过年,但读写的习惯还一直在线,不过是读得少写得也少一点罢了。
春节期间孩子们不在家,我和老头还有三只猫开启了俩人仨猫的过年模式,一天的生活从当铲屎官开始,然后的状态好像又回到了我俩在家乡独处的时光,丝毫没有感觉孤单倒是有清净的感觉。
写作
这个月公开发布文字12万字,还有一部分心流心语私密在文集《心语》里,大部分都是心情日记聊以自慰。
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北漂族》的章节,北漂的四类人群都有原型:
有为了生活远离家乡来北京讨生活的;大部分是年轻一族不愿意回到家乡而在北京寻找机会;还有一部分为了帮子女带娃被动当老漂的,其中也有个别老年人被子女接到身边享受生活的;极少部分是远离北京又返回北京的回笼漂。
每一个章节一个独立的故事,有素材就写,没有连贯性。
故事文尽可能写得多一点,已经养成了习惯。
总体这个月写作一直是匀速前进,每天4千字打底,有一次一气写成5600字的故事文仍然意味犹尽,但我及时刹车,而有时候发布两篇文章不到4千字的时候,就写写心流心语给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
阅读
我的阅读大致分为碎片化阅读和整段时间阅读:碎片化阅读基本就是白天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在手机上阅读,一般是某乎上盐选故事文,大约1万字,或者看看文友的文章,取长补短,写得好的收藏起来慢慢品味;而整段时间阅读则放在晚上锻炼身体以后,纸张书捧在手里,一边读一边记录。
这个月阅读的纸张书是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她的作品,带着虔诚的心态阅读的。
开篇那一句“我是雨和雪的老人了,我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一下子就让我欲罢不能持续读了下去。
通篇用倒叙写作模式以讲故事的形式推进故事情节,文笔流畅文字相当优美,诸如“太阳红着脸出来黄着脸落山”,那种画面感一下子在我眼前浮现。
从这部书中不但领悟到了推进故事情节的写作手法,还让我对鄂温克族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更让我在意的是额尔古纳河竟然是中苏的界河,原来标题是这么界定的,右岸自然是鄂温克族的生活了。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再读鲍尔吉.原野的《乌苏里密林奇遇》就没有疑虑了: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游过额尔古纳河到了左岸发生一系列的故事,我也就不觉得奇怪了。看来书还是要多读一些,互相穿插着读,更能渗透一些。
阅读散文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读书喜欢读小说或者故事,总感觉散文的优美我不懂,不如故事文热闹。
自从读了毕淑敏的散文集《男生,我大声对你说》和《女生,我悄悄对你说》,语言优美娓娓道来我便尝试着阅读散文,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便摆在了书桌上。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二十余万动人的文字,三十二幅汪曾祺生前手绘插画,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
经了解汪曾祺先生原来科班出生,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就开始了文学生涯,曾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并且自我肯定:“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
刚看到这句话我还有点觉得:您怎么那么自负呢?可是落实到汪先生的文字上确实是这个理!
很平常的一件事在汪先生的笔下却栩栩如生,而且他的见解和眼界也让我非常佩服,这本书也读得慢,虽然读完了却是囫囵吞枣的感觉。
也许以后的阅读生涯中,散文也在阅读范围内了。
送走二月,马上就要迎来春暖花开的三月。三月你好,我们温柔相处,你的普照给我温暖定会书写出新的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