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关于沟通,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自认为的沟通方式其实效果并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美好。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尝试沟,但是并没有通。
在中医里有这样一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们很多的烦恼和不愉快就在于我们没有学会沟通的方式,走了很多的弯路和错路。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比如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我总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是非常错误的表达,我们要给出的是观点,而不是评价。
教材中的对话可以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和提示。

对话中Betty坐公交上学迟到了,于是向妈妈提出要坐出租车去学校。
如果这样的话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说的,我们会怎样回答?我们会让孩子每天坐出租车去学校吗?
我们肯定会直接否定,或许还会加上一大堆的说教……再或者还会出现亲子矛盾。
但是我们看看Betty的妈妈是如何回答的呢?
It's the most comfortable way,but it's the most expensive.
坐出租车是最舒服的交通方式,但是也是最贵的。
这个回答中的第一句话用了“最舒服”,这个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妈妈用这个词对Betty的选择做出了评价,这个评价给了Betty一个正面的确认,这样的确认我们称之为“共情”。
有了共情之后,妈妈把话锋一转就变成了but引导的转折句,“它也是最贵的”,这两个最高级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最容易对人的思想产生冲击力。
而妈妈又加上了一句“taxis are very slow in heavy traffic.”(高峰期出租也很慢。)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句话只是妈妈对Betty提出观点的分析,妈妈没有直接否定,没有给出评价,但却用分析给出了方向,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坐出租车是否合适。
这个交流方式真的是太棒了!
比如班上有孩子提出换座位,我们也可以套用:
和某某坐在一起心情会愉悦很多,但是你们就会有更多聊不完的话题,同样无法让你静心学习。
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多出更多的理性思考,而一旦我们告诉他:不行,想都别想。那么孩子肯定会时时刻刻都在想了。
父母先和孩子共情,然后再谈自己观点的交流方式孩子是非常乐意接受的,我们不妨在现实生活中学着去改变一下自己生硬的表达。
比如别人让我们帮忙,而我们不想,这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我非常乐意,但是我这段实在没有时间。
当Betty提出骑自行车上学的时候,妈妈还是用的相同套路的句子“肯定观点+but转折”。
如:It's a good choice,but it's a bit dangerous.
从文本中我们同样能看到Betty在和妈妈对话中的语气也是不同的。
从最初的那句I was late for school today. 这句话前面没有加上Mum,很显然Betty 的心情是非常沮丧的。但是当妈妈对她提出的观点共情之后,她的态度和语气马上发生了改变。
What about going by bike?Betty开始和妈妈商量骑自行车的事情,此时她的情绪开始发生变化。再到最后,为了让妈妈放心,她用到了祈使句Don't worry! I will be careful.
当然文本没有脱离生活,妈妈真的像我们一样,对孩子的安全非常重视,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妈妈询问大明,玲玲,托尼都是如何上学的?等到最后妈妈才放心地说了一句“All right.You can ride your bike to school,but remember to be careful all the time.”
这几句话中我们又看到了所有当妈妈对孩子关心,担心,操心的共性。
当然在讲课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和孩子们研究句式,研究如何说话让人更舒服,毕竟我在这一方面的确需要补习。
He lives the farthest from school,so he takes the underground.
Her home is the closest to school,so she walks.
这样的因果句子也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
在教材讲解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要传递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理念和能力。
学说话,会说话,说对话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一个方向,更是新时代的生存技能,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和孩子们把这样的说话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