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紧靠着县城,早些年市场经济并不发达,我们县城里的街道上除了几家百货公司的门市部,就是五金交电门市部,再就是卖干菜、蔬菜部、国营饭店等。
这些门市部都是国营企业单位。
我们县城里每个月有六天集会,也就是十天有两天,均是农历每月的初二初八,十二、十八日及二十二和二十八日。
另外,春夏秋冬都有古会。
古会相当的大于平常集会,都有一些外地的供销社来赶会卖货,都在古会的前一天就赶到了,都早早的搭好了帐篷和货架,支好了架板,准备古会多卖一些货。
改革开放以后,提倡搞活市场经济,集市上渐渐有了一些个体户摆摊。
摊位大都是卖布匹,卖衣服的,另有一些卖针头线脑之类的。
那是1987年的时候,那时市场经济也还不怎么繁荣。
朋友约我商议一起去摆地摊。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去外地进了一些男女和小孩的袜子。
当逢集会的时候我们俩每人就拿一个纸箱子,拿几十双袜子,到了集会上每一样往纸箱子边缘一搭,就开始卖货了。
集会上人来人往,就我们一个纸箱子也围不了几个人,我们基本上一双袜子比进价高出个三、二毛钱就卖,赶下会的时候我们就卖的所剩无几了。
可是,到家里一数钱,和卖的货总对不上账。
有时候人多了,有些不知趣的人,趁着找钱的机会就悄悄把袜子装兜里拿走了。
再后来我们俩改变了卖货的方式,把卖的东西合并起来,我们俩摆一个摊子。
进货同摊钱,卖了同分钱。
这样下来,比我们一人一个摊子卖的钱也不少,甚至还要多,也丢的少了。
再后来打听其他卖货的人,知道每天各个乡镇上都有集会,我们就骑上自行车去赶集会。
久而久之,我们也摸索出了人们的心理,“越抢越卖货”。
两个人在一起的摊子就要摆的大一些,然后吆喝声大一些,让挑选的人多围一些,两个人可以说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我们的地摊,不管到哪里一摆,就有不少人来买东西,络绎不绝。
人太多的时候就涨价,最起码的是宁可不卖货,也要看住本。
不时的催促挑选好了的就付清钱,同时见不三不四的三支手的人就请让走。
那时不管在车上,还是在集市上,到处都有扒手,这些人不光在口袋里掏钱,而且还有的拿着个编织袋,逢物作价,只要能顺走的就毫不客气的顺走。
总之,那时摆地摊我们靠的是“单打一”,薄利多销。这样下来又轻松,并不少卖货也不少挣钱。
赶了十多年的集会,卖的货物多了,见的人也多了,经的事也多了,真的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社会发展了,人类也进步文明了,微信时代了,小偷小摸的也被杜绝了。
搞活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繁荣昌盛,摆地摊,不用付门面费,又方便于大众,双方都得到了经济实惠。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文/淡淡的云
2020.6.6日
网图侵既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