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浩:宋朝名臣,历经5朝,享年89岁
1161年,40万金兵南下,还是皇子的宋孝宗想亲自带兵迎战。史浩一席话,宋孝宗顿时醒悟,他赶紧上奏高宗,表示要伴随皇上左右。
史浩,宋朝名臣,历经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五朝,他多次为宋孝宗出谋,使其顺利通过赵构考验,登基称帝。
南渡之后,赵构儿子夭折,又不能再生育子嗣,便从宋太祖的后裔中寻找合适人选,作为“储君”。
赵伯琮,后改为赵瑗、赵昚(宋孝宗)被养育在宫中。赵璩,也是太祖后代,一同养育,两人是竞争对手。
赵构养育2孩子,平日里经常考验他们,看看谁才是合适继承人。
史浩博学多才,深谙帝王心思,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让赵昚通过考验。
赵构送来一本《兰亭集序》,让两个儿子认真学习,并抄写一遍,考验他们的文学修养。
赵璩不受约束,个性张扬,压根都不看《兰亭集序》一眼,连王羲之是谁都不去了解。
赵昚也有点懒散,史浩便提醒他:这是皇上的考验与期待,切不可忽视。你不但万要抄,还要表现出诚意来。
史浩这么一说,赵昚才反应过来,连续抄了7遍,且字迹清晰、工整,让赵构非常开心。
不久,赵构又考验他们,分别给两人送去十几个宫女,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赵璩轻浮,跟宫女打成一片,丝毫不安守本分。宫女回来后,怨言很多,让赵构很恼火。
十几个宫女陪伴,赵昚在恩师史浩的帮忙下,从容应对。
赵昚善待宫女,就跟对待皇上的妃子一样,礼节到位,没有不轨行为。
一个月后,宫女回来,个个完好如初,她们还都说赵昚是孝子。
爱好学习,遵守礼节,这正是赵构所需要的。要知道,赵构对皇位早已厌倦,有禅让打算。
禅让之后,赵构作为太上皇,能否得到优待是他所关心的。赵昚的品格,赵构十分满意,便决定立他为“储君”。
1161年,完颜亮率40万大军南下,一说60万,分路讨伐宋朝。金兵攻势凌厉,一度抵达江北。
此时,赵昚年轻气盛,锐意进取,当即上奏高宗:儿臣想亲自带兵上阵,与金兵决一死战,捍卫祖宗社稷。
得知赵昚想带兵,史浩急忙赶来,劝说他赶紧另写一封奏书向皇上认错,并提出补救措施。
史浩直言:“强敌压境,太子亲自带兵,你让皇上怎么想。李亨灵武继位,唐玄宗成为太上皇的故事,你忘了吗?”
史浩这么一说,赵昚也吓得不轻。赵构一向喜欢逃跑,比唐玄宗还能跑路,一旦有臣子劝说自己登基,问题就大了。
果然,赵构得知赵昚想带兵,满脸不高兴。但是,又看到赵昚送来的“悔过书”,才转怒为喜。
赵昚承认自己草率,并表示愿意伴随父皇左右,一起面对危局,这让赵构很高兴。
赵昚毕竟年轻,如此老练的处事方式,应该不是他想出来的。赵构对大臣说,这一定是史浩教的,他是王佐之才。
1162年,金兵北撤,赵构才披上戎装,御驾亲征,到南京督师,一副“硬汉”模样。
赵构亲征,赵昚伴随左右,熟悉各路将领,算是继位前的历练。不久,赵构禅让,赵昚继位,即是宋孝宗。
宋孝宗能当皇帝,史浩居功第一,后一度担任宰相。但是,史浩不赞成宋孝宗北伐,让他先安民。
史浩直言:国中无大将,张浚不能独当一面,北伐前景不妙,希望皇上谨慎。
宋孝宗励精图治,一直想收复河山,便把史浩“送去”外地当官。
1163年,宋孝宗北伐,出兵13万,张浚节制各路兵马。但是,李显忠、邵宏渊不能相互配合,导致符离溃败。
隆兴北伐,持续18天,宋军便以惨败收场。此后,宋孝宗心灰意冷,不再讨论北伐的事情,没了昔日雄风。
1194年,史浩病逝,享年89岁。整体而言,史浩很不错,为人持重,也为岳飞恢复名誉。
史浩有4个儿子:弥大、弥正、弥远、弥坚。其中,史弥远官至丞相,对南宋影响最大,是宋朝走向衰败的重要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