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迷上了电视剧《好先生》。孙红雷在里面饰演了男主角陆远——一位米其林三星级主厨。为什么他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从后厨的帮手晋升为一名主厨?为什么他做的菜品能成为一家西餐厅的招牌?他一定有一套方法。
我将他的方法总结出来,并将它套用到了写作中。结果,在开始刻意训练阅读和写作的第45天,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
陆远是怎么变成一名优秀的厨师的?而我们又怎样才能在短期内提升写作水平,并且实现变现呢?一起来看看他的方法吧!
这套方法包含三个部分:资源准备、大量实践和辅助技能。
资源准备
作为厨师,陆远极其重视三样东西:厨房、刀具和新鲜的食材。
厨房就是厨师的战场。厨房里的锅具必须摆放有序,操作区域也要整洁规范。在厨房里得有一套得心应手的工具。他特别珍爱女主角江莱送给他的那套高级定制刀,用它做出了一道又道一流的菜品。而美食又离不开新鲜的食材,陆远对这一点相当挑剔。不太新鲜的食材要么被尽快做成特色菜被推销出去,要么就被扔掉。
同样地,写作也需要三类资源:空间,工具和方法。
1. 空间
我们需要准备一张干净的书桌、一把舒适的椅子和安静的环境。如果书桌乱七八糟、椅子坐得不舒服、周围又吵吵闹闹的话,我们是很难写坚持下去的。
2. 工具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好用的工具。有人喜欢用电脑或者平板电脑打字;有人喜欢手写;有人还喜欢在纸上列出草稿,再用电子设备写作。不论用什么工具,只要用起来顺手就可以。
3. 方法
为什么有得文章言之无物,没有吸引力?输入不够,输出的时候自然会遇到障碍。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输入和输出,我们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经过摸索,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三种方法——阅读群组,写作辅导班和一对一写作辅导。这三种方法都采用了在线的形式。
(1)阅读群组
我加入了“有衡21天阅读”QQ群。
在这个群里,有创建人赵建伟老师和几十名学员。学员们每天都会上交一篇读书笔记;题材和形式均不限。赵老师定期选取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整合,整理出1000到3000字不等的写作素材。
群组的名称虽然有“21天”的字眼,但是只要学员不主动退出,就可以一直待在群里。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名学员已经连续坚持了200多天。
这个阅读群有三个优点:一能开阔眼界,二能增加信息的输入量,三能形成互相监督的氛围。我们每个人读的书和解读的方式都不同,所以写出的笔记都有可能触发彼此新的灵感;每个人每天可以接触到几十份整理过的笔记,无形中增大了被动输入的信息量;看到同伴们都勤奋地写笔记,谁又好意思偷懒呢?
这个阅读群教大大增加了我的信息输入量。但是,写作只靠阅读还不够,必须动起笔来。
(2)写作辅导班
我参加了第三期“汤小小21天高效写作群”这个微课课程。
汤小小老师带领100多名学员在21天的时间里练习写作。汤老师在线分享六节微课,包括构思方法、文章结构、投稿以及公众号的运营等。她每天固定抽一个小时的时间点评例文或者答疑。同时,学员们一周至少完成三篇文章,发给老师进行点评。
只要是坚持写作的学员,在这个群组里的收获都非常大。
首先,汤老师的微课内容丰富、清晰易懂。我们学会怎么把素材整理成一篇逻辑清晰的、能抓人眼球的自媒体文章。其次,老师能重点指出文章的要害,帮我们在短时间之内调整方向。再次,写作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我们从言之无物、到言之有理、再到写作速度大幅度提升,就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实现的。
写作的基本功有了,接着就要对语言进行雕琢。我选择了一对一写作辅导。
(3)一对一写作辅导
这个课程也是由“有衡21天阅读”的创办者赵建伟老师设计的。我在微信公众号“有衡写作”上找到了这个课程。
老师提供了12份课件,详细介绍了做读书笔记和写作的方法。除了课件,课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写日记,二是挖掘生活素材,三是结合热点写作。学员在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老师会对每一篇习作做出非常详细的点评。
赵老师会通过学员的大量作品,分析其语言特点和文章的结构漏洞。比如,她建议我在文章中不要用过多的“我”字,还要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想。她还分析出,有些文章各部分的比重明显不均衡。几轮修改下来,我的文章结构越来越严谨,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娴熟。
赵老师用专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符号;这让我明白了,语言的提升是一个持久战,万万急不得。
当写作的空间、工具和方法都具备了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实践了。
大量实践
回到电视剧《好先生》,陆远是怎么练习、练就一手好手艺?他靠的是大量的实践和反思。
一开始,陆远只是后厨的帮手,他千方百计争取到跟西餐厅老板学习烹饪的机会。一开始他照着高手模仿;私下练习了无数次之后,终于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经过大量的模仿和实践,他已经掌握了西餐厅里所有的菜式。
慢慢地,陆远对菜品进行了改进,加入了中国传统美食的元素。他曾创作出一道中西结合的新式甜品,它竟然获了奖,成了那家西餐厅的招牌菜。
在后厨磨练了两三年,陆远从一个削土豆的帮手,摇身一变成为一位米其林三星级主厨。
他的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期、练习期和创作期。这同样也适用于写作。
1. 模仿期
如果语言基础很薄弱,在写作初期应当模仿优秀的语言范本。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去接触这些范本。
在加入“有衡21天阅读”的这45天里,我每天都看电子书、听广播、看视频,不断地接收有价值的信息;并且用读书笔记记下自己的感悟。
读书笔记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一开始简单的复制粘贴,到分析文章脉络的思维导图,再到就社会热点做稍有深度的剖析;一步一个脚印。在表达的时候,我慢慢尝试模仿优秀的词语、句式,套用严谨的结构。
随后,我试着脱离语言范本,使用自己的素材进行写作。
2. 练习期
在“汤小小21天高效写作群”里,我们逼着自己不断地发现素材、不断地把素材变成作品。
从课程当中我们学到了写作的方程式,包括八大题材、二十式题目、十种开头以及八种文章结构。我们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是套用每部分里面最适合主体的一种,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即便使用“套路”,写出一篇文章也不容易;一个小时能写出几百字就算很不错了。然而表达也是怪怪的,语法漏洞百出。
但当我们练到第二篇、第五篇、第十篇的时候,变化出现了。不仅写作速度提升了,连表达都顺畅了许多。举个例子吧,我获得稿费的那篇文章,就是我练习的第7篇习作。文章字数共5000字,写作用时2个小时,而且用词、结构都没什么大问题。
就这样,我们尝试使用各种题材、题目、开头和结构。慢慢地,我们发现自己更擅长哪一类,继而就把重点放在哪一类上。到后来,我们能够自由地把这些参数组合到一起,甚至还有创新。
在这个阶段,我们对语言的掌控能力有了提升,那么就可以挖掘自己身边独特的素材去创新了。
3. 创作期
陆远利用自己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创作出了一款独一无二的甜品;它获得了米其林大奖。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能被复制,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视角。我们要善于发掘,把它们加工成独特的“甜品”。
借助“有衡写作”的一对一写作辅导,我慢慢建立了个性化的语料库,意识到自己语言中的缺陷,也找准了写作的方向。
方向清晰了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绘制出了个人公众号的蓝图。在“鹿笙小记”这片小天地里,我给自己定下三个创作方向:干货类原创文、思维导图听书笔记、《罗辑思维》文本结构分析。
在这个阶段,赵老师的鼓励和严格要求让我更有信心去尝试、犯错、修正。很高兴,在写作的道路上,赵老师会陪我一起走下去。
在模仿、练习、创作这三个阶段中,我还使用了两项重要的辅助技能。
辅助技能
为了做出完美的菜品,陆远尝试搭配不同的食材,调整调料的种类和用量。结果,成功的创意越来越多,汇集到一起竟然成了一本厚厚的私家菜谱。这就是他的法宝。在创作过程中,陆远的女朋友甘敬提供了宝贵的反馈意见。她作为“试菜官”,帮助陆远更准确地把握配料的用量和食材的选择。
写作也需要法宝和反馈。我的两项技能就是借助思维导图和主动寻求反馈。
1. 借助思维导图
在阅读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帮助我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作者的思路。而在写作过程中,我采用了逆向思维——也就是用思维导图列出文章的大纲,再用语言将结构填充起来。
现在已经连续写了几十篇思维导图了。在看文章或者听讲座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地画思维导图。思维变清晰了很多。
2. 主动寻求反馈
除了将文章发给老师修改,我还会主动寻求朋友的帮助,请他们给我的文章提提意见。我的文章结构、语言风格都会慢慢地根据他们的反馈作微调。
经营公众号也是一样的,我也会多听听读者的反馈。比如,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思维导图笔记的阅读量总是上不去。后来三位读者都反映道,图片太小了,用手机看的话很费劲。于是我调整了图片的上传方式,阅读量真的有所改观。
结语
陆远凭借他的悟性、勤奋和正确的方法,从一个后厨的帮手,摇身一变成为一名米其林三星级主厨。我们借助他的方法——资源准备、大量实践和辅助技能,也能够在写作界取得成就。
不知道热爱写作的你,会用多少天拿到第一笔稿费呢?加油!
如想阅读笔者获取稿费的那篇文章,请点击下面的链接,阅读《我是怎么由全班倒数第一逆袭为双硕士的》。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