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面那座灯火通明的大厦,印衬着这栋漆黑的光影,仿佛是它撒下的霓虹灯火还伴着星星点点。
多少人渴望着站在那个落地窗前,眺望着这座城市的车水马龙。又有多少人不得不卸下重重盔甲,卑微的屈于这片黑暗里。
我们习惯淹没在地铁站里巨大的人流中,看着一个个困顿又成熟的脸。
而后又投身于自己的忙碌中。我有时疑问,为什么很多事情不能简单化,总觉得略微复杂,做起事来总比别人慢半拍。
不想承认有时候的蠢,也不想服输于自己时有的认真。后来遇到了一些越来越不同的人,看着他们跨越到不同的轨迹当中。
毕业后两个月,生活中慢慢有了新的重心,丢弃了旧的习惯或者爱好。有了新交识的人群,也逐渐走散了陪我走一段的老友。
02
久别是为了我们更好的重聚和新生。
和腊肠相识在一个最不懂事的年纪里,我们上课偷看小说,下课偷借小说。同桌时的我们,并没有聊不完的话题,那时的我们尚还腼腆,不懂什么是真心。
后来她读文,我学理。我们本没有了更好的互动或者交集,相反却获得了彼此最珍贵的友谊。
我们曾一起为自己的颓废而黯然神伤,而后又重燃志气,说要考到同一所大学,一定要选好我们喜欢的城市。后来她飞得很高,而我名落孙山。
就这样,我们四年“异地”,没有去过对方的城市,没有了解过对方的学校。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认识的还是我们当初的样子。
我们一再因为考研有了聊不完的心事。每天给我提神醒脑,鼓励我坚持下去。
不是因为她,这条路我坚持不完,也不会来到她所在的城市。
我们经常躺在床上,回忆相识了几年。算算,已经八年有余。占据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毕业两个月后,我遇见的几类人也许除了她,真的不会有一个朋友,愿意每天为我做饭,买我爱吃的蛋糕,又或者关心我的日常起居。
她真的很伟大啊。
03
相处三次就会分类归纳的人
我总觉得与人相处,合不合得来,说一次太夸张,三次真的足以了。
第一次,混个眼熟,当然不包括真正脸盲的人。第一眼能在脑海中辨别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类型,是否愿意继续交谈下去。
第二次,如果与对方有了浅显的交谈,就能看出对方的应答口吻,说话方式是不是自己愿意交往的人。
幸运的话,就会有了第三次的交谈。认识度就远比第一次清晰,交谈的内容也不止是一些问候了。如若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也会知道愿不愿意与对方交朋友了。
我是一个会给别人画“格子”的人,初认识的朋友,如果需要我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会为对方划定一个界限。我该说到哪,做到哪,该听到哪,回到哪。
针对这些知道以后没有交集的人,或许不能称之为朋友,也就会为对方划出格子,分门别类。
就像在公司里认识比较久的一位同事,她人缘好,公司来往的人都能攀谈两句。后来跟我聊天的内容,除了男朋友的小气就是公司的制度小气。
聊起天来实在没有愉悦的点,于是我每次只负责听,不参与说。
04
欣赏他们,是因为关注理想中的自己。
大学期间,我经常在一些大V公众号上看到一个作者写的文章,她叫“卷毛维安”。那时候以为她是一名资深的撰稿人。
偶然中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发现她跟我同届,也是今年毕业,也是在职,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选择。
有幸加了她的微信小号,一遍遍的看她分享的日常。正如一个读者给她的留言那样,以前关注她是因为她的文,现在关注她,是想看看她过得怎么样。
我也是。
我想看看那个同龄的姑娘怎样过成了别人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想了解她如何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与工作。
很幸运自己跟她都是在相同的年纪,对未来都有无限的想法和可能。
羡慕身边那些有了梦想就能积极实现的人,还有那个为了自己的师范梦想远赴新疆的文文。我知道她极其喜欢当老师,为了能争取去新疆的机会,放弃了考研,放弃了工作。
做了一个长期远离家乡的女子。最近看到她发的朋友圈,“出发已久,安全到达,远处的青山牛羊,让我知道中国原来有这么大。”
不知在哪篇文章上喜欢上这样一句话:我宁愿无家可归,也不愿放弃搏一把的机会。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未知的生活在选择拼搏。谁都有想过暂停眼下的节奏,跳入另外一个圈子。
与不同的人群擦出火花,有的耀眼,有的刺目。
但最好的,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最正确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