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美的东西就是美,这样就不美了。都认为好的的东西就是好,这样就不好了。
所以有和无,是互相参照产生的;难和易,是互相比较造成的;长和短,是互相对比形成的;高和下,是互相对望认知的;声和音,是互相和鸣配合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看到的。事物永远如此。
所以修道有成之人,会放下分别心,以清净无为的态度,来对待各种事物,并为道进行无声的传承。
因为修道有成之人,感悟道也是如此:让万物自由发展,而不责令离开;让万物生息繁衍,而不占为己有;对万物有所帮助,而不施加影响;对万物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
道就是因为不去占有,所以万物从未曾离去。
【解读】
1、斯恶已。广东有句俚语:好恶睇,即好难看。有理由相信,《道德经》可能会有一些古代的俚语,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俚语的用法。所以《道德经》里有时会感觉到字面很简单,但理解很困难,可能就是古代俚语作怪。
2、人的欲望来源于分别心,知美知好,就会想着占有,这样就不美不好了。
3、分别心也会产生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你有我无、我难你易、你高我低、你大我小、美声杂音、前后位置,等等。各种对比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造成竞争。
4、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没有分别心下,自然发起的清净心。我们经常用的词:清净无为。清净即无为,无为即清净。
5、不言之教。修道之人,不会好为人师。但需要为道传承,所以会勤加修道,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