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现存词600余首,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同时,他又有不少情感细腻风格清新的词,因他字幼安,李清照字易安,故又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可惜未得到采纳和实施。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各地任上都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同时,他的词也艺术风格多样,特别是在江西上饶闲居期间,有不少表现田园风光的清新佳作。在这里,我不说他的豪放词,单说他在上饶期间创作的两首词展现了怎样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
其一: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其二: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这两首词,均描写农村美好的生活。《清平乐》展现了一幅农家和平宁静的生活图景,《西江月》则画出了一幅乡村夏夜的丰收美图。
《清平乐》用一组白描镜头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
村居上片头两句是一个远景镜头:一座低小的农家茅屋,屋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没有高大的树木,却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看似淡淡的两笔,却极为俭省地勾勒出江南农家清新秀丽的环境。
三四句将镜头推近,变为中景:一对满头白发的农家夫妇在茅屋前的小桌旁对坐,一边喝着自酿的江南米酒,一边亲热地聊天;微醉中,两位老人显得十分悠闲、和谐、惬意。特别是他们说话的“吴音”(春秋时江西上饶地区属吴国,故称“吴音”)透露出江南方言的软糯动听,使人觉得在这种动听的声音中,似乎还隐隐散发出米酒的浓香。
下片是三个近景镜头,分述这对老夫妇三个儿子的不同情状:大儿年轻力壮,是家中的顶梁柱,他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年纪还不大,但已能做些力所能及的轻活了,就在屋前的场坪上编织鸡笼;小儿还不懂事,整天任意玩耍,这会儿可能是玩累了,正躺在溪边毡子似的青草上,剥食莲蓬的嫩籽。
上下片浑然一体,展示了一家五口不同的面貌和情态,反映了江南自给自足的普通农家充满生机、安静恬适的生活。特别是末两句,“无赖”一词因有前面“最喜”的限定,不仅没有丝毫贬意,反而充满了对小儿顽皮天真的无限爱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卧剥莲蓬时的逼真神态,堪称“神来之笔”!
《西江月》则是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来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心情的。词中选用了夏夜一晴一雨两个镜头表现了丰年人们的喜悦。
明月别枝惊鹊上片写晴。明月、清风、惊鹊、鸣蝉,几个简单的、农村常见的意象,就把江南夏夜的清丽美景,呈现于读者面前。紧接着写蛙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妙的是,看到稻花,闻到稻香,喜说丰年的却不是人而是蛙!这是典型的景中融情、借景抒情。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蛙声的欢腾,从侧面来烘托人们丰收在望时的兴奋心情,比正面描写农民们说丰年要显得更生、更深刻,而且还节省了许多笔墨——填词有字数的限制啊!同时,这样写还有一箭双雕的效果:借蝉和蛙的鸣叫声,暗示了夏夜的闷热,为下片写雨作了铺垫。
下片紧接着的是对仗十分谨严的名联:“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中的数字似乎信手拈来,却非常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夏夜阵雨来临的情状。第一句写层云骤起,云缝中漏出几颗星星;“天外”,当是云层外。第二句写阵雨骤来。“山前”的限定,表明山后或其他地方无雨,有雨的只是一小块地方,随着云层的飘移,雨也会转移;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只是稀疏的“两三点”,并不会将衣服淋得透湿,无淋沥之苦。所以,当“社林边”的“茅店”“路转溪头忽现”时,喜悦的心情就充分展现无遗了。
通过几个意象,一场不大的阵雨,既写了景,又写了人;不但描绘了农村夏夜的风光,还表现了丰收的景象和喜悦的心情,表现手法生动灵活,给了读者丰富的美的享受。
还需要一提的是,词人一直主张抗金,长期遭南宋统治集团的排斥打击,虽然他隐居乡村,却并未泯灭心中的理想。这两首词所表现的生活,就是江南当时较安定的现实和词人心中理想生活的反映。
什么是理想生活?什么是幸福?就普通老百姓而言,丰衣足食、和平安宁,一家人在一起过这平静的日子,这就是幸福。辛弃疾主张抗金,就是想要保护这种幸福,不愿这种幸福被战争毁灭。但是,他的一些主张都被上层否定了,甚至因投降派的谗言而被革职,这两首词在表现作者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达了他对当时官场恶劣空气不满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