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孩子的各种行为习惯,都是在家长的影响下形成的。
从孩子呀呀学语那天开始,家长的谈吐,家长的学识,家长的修养,家长的习惯,都在孩子面前展露无遗。
学走路,学说话,学吃饭,学识字,学认人,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从家长那里学习。
再接下来,入学后,学习写字,学习读书,学习和其他人相处,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家长和老师合在一起,形成一道家校连在一起的力量,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
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要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是一件颇费功夫的事情。
首先,要把孩子成长需要家长的理念,传递给家长。
这个和原来家长那种“孩子去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的意识互相违背,要扭转过来,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
其次,要把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传递给家长,无论孩子做什么,家长都要无条件支持,参与,才是最大效果的合力。
这样的过程,不是一日两日可以实现的,需要和家长长时间的进行互动,进行信息的传递,才会有可能实现。
。。
我们是农村孩子,父母的素养,和城市父母是不能比的。再加上生活条件的不一致,父母需要外出务工,为生活打拼。
留在家里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除了做饭洗衣服,其他事情上完全无力再做。
如果我在的区域,是跟班上去,一贯三年或者六年的话,我完全有信心从最优秀的方法,带动起来一批父母或者是爷奶,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但问题是,我们这里只是一年,一年的时间过去,这班里的孩子就升到下一个年级,就与我无关了,而我,与孩子的父母或者爷奶也就无关了。
这样的情形,让我感觉很累。
每一年要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去和家长接触,然后才能开张各种活动,形成教育的合力。
。。
在努力了十年之后,我选择了放弃。
说一遍,无数遍执行。这实在是一种太奢侈的愿望。
从教了半辈子,教了半辈子的五年级。
无法实现跟班走的愿望,只有努力调整自己,适应这个与家长只有一年的现实。
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配合上的不给力。
尤其是需要花费到票子的时候,尽管心理上认可,但在行动上,还是要大打折扣。
还有两次,这买书共读的事儿,还惹到学校领导这里,使得我挨了批评。
一而再再而三之后,家校共育在我这里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一种浪费,无奈中,只好放弃。
。。
无数次设想,老师和家长一起,行走在孩子成长的航道上,为孩子协商最合适的教育。
也无数次设想,和家长一起,在孩子的世界里,提取孩子成长的密码,为孩子的未来设计出理想的航道。
更有无数次画面,呈现着家长和孩子一起,捧着相同的一本书,围绕同一本书,讨论人物形象,分析情节设置。
但事实上,这所有的画面,在我这里,均没有实现过。
诚然,每一年,都会有出色的家长,为孩子的问题虚心咨询,为孩子的阅读耐心求教,这一点还是颇为感动的。
因为这个别家长的存在,我每年带着孩子们做课程,做活动,开家长会,从有没有间断过与家长的深度交流。
因为层次不一,统一性的家校共育无法行成,这就使得一些学生无法获得进步,而另一些学生无法获得进步。
。。
很多孩子,这会读到中学,语文成绩很好,家长每每看到我,都会告诉我说,孩子有个爱读书的习惯,得益于我那个时候的培养。
我笑笑:“不,孩子的优秀,家长的努力功不可没。”
家长脸红了一下:“没有你,我哪知道读书对孩子那么好啊?”
我也见好就收:“孩子优秀,我们都开心,我们都有功劳!”
家长的话很实在,家校合力,的确可以改变孩子的未来,为孩子铺就成长的黄金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