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上政治课,老师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从而有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再向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客观国情,乡村的发展和提升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水平,就像木桶原理一样,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可以跟国际接轨的先进发达城市,但是我们依然有幅员辽阔贫穷落后的乡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我们最大的客观国情,三农问题永远是每年国家的一号文件。城镇化是城乡二元结构改变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由哪一部分人来推动这个改变,需要机制的转变和政策的鼓励。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了集人才、技术和资本的高地,同时也成为了生活成本的高地,大城市的比较优势虹吸了大量的资源在狭窄的城市空间里持续发酵,创造出了高额的国民收入和税收,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长板理论在大城市发挥着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一个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有用伍之地。诚然,大城市的发展机会的确高于小城镇和乡村,这也就是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挤破了头都要留在大城市发展的原因。越是落后的乡村,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留在了大城市成为新都市人,期待着一个争气的人才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新都市人是大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是大城市的另一批建设者,他们用自己的辛苦努力实现着大城市收入向老家乡村的转移搬运,每逢春运不远千里摩托骑行、躺在绿皮车座椅下的这批城市建设者返乡探亲,这一中国特有的候鸟式城乡迁徙现象是特殊的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因为在乡村可以赚到的钱的确不多,为了孩子的教育、家人的医疗,他们宁愿与亲人远隔千里,也要努力在陌生的城市,为亲人过上好日子而奔波努力。中国农民的勤劳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设功臣。
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的乡村人,没有参加高等教育的勤劳的乡村人,为了生计和发展都选择了大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的乡村却因为没有劳动的人口和优秀的人才而成为待开发的黄土地。要解决乡村的发展问题,必须解决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培训现有的乡村人口提升劳动技能是一种方式,但是由于留守在乡村的人口没有先进的观念和新模式的经历,很难成为引领乡村变革的带头人。鼓励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的新都市人投资自己的家乡,鼓励在大城市毕业后并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通过改变家乡来改变命运,改变乡村劳动人口的结构,赋能乡村优势资源,是发展乡村并扶贫帮困的一个出口。
我们已经有了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可以再增加大学生乡村创客的计划,在大城市设立乡创对接服务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乡创教育培训,用平台+创客的模式为每一位愿意奔赴乡村的青年创客赋能,给他们乡村创业的安全感,让乡愁不再愁,用乡创解乡愁,用“城市众创+乡村扶贫”相融合的方式解决现有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