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 文学创作浅谈
主讲:江南铁鹰
第六课:社会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四)
作业点评
米苔花的
每个中国人,或多或少会拥有二个或三个名字,每个名字肯定有一段满含深情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已经拥有好几个名字了,包括乳名,学名,笔名,英文名等等。
那些起名时心动的历历往事,时隔变迁,故事又被光阴重现。
我出生时代,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但是,我所在的那个小山村,还是守着旧观念。
母亲已经生过三个女孩,第一胎是双胞胎女儿,养了几个月,得了水痘,夭折了,第二胎是我姐,女孩,第三胎是我,又是女儿。
于是乎,大人们就给我起乳名:“换娃儿”,希望下一胎换个男孩儿,听说,这个名字叫的越响亮越有用。
我大概一岁多点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时不时发烧,母亲请了一位赤脚医生,给我把了把脉像,那位赤脚医生沉默了半晌,不紧不慢地说:“我先给她打一针,活不活下来,就靠她自个的命了”。
母亲含着泪花,给我穿戴整齐,准备好摇篮,垫好棉被,把我放进去,上面再盖一层小棉被,整理整理,就把摇篮放到屋檐下,听天由命。那晚,福星高照,月儿高高挂。
第二天清晨,奶奶起早,来看我,发现我眼睛咕噜咕噜转动,小嘴巴也不停的蠕动,奶奶惊喜地把我从摇篮里抱起来,我留恋世间的美好,于是乎,活过来了。
爷爷瞟了一眼说:“怕是不好养哦,拜给牲口做干个干女儿,好养活些!”
他们看见大黄狗在门前不停的摇尾巴,对着我汪汪两声,于是,爷爷就叫我“狗女儿”,家里人也叫我“狗女儿”,全村人都叫我“狗女儿”,这个名字伴随着我,直到十二岁,说来也奇怪,叫“狗女儿”的这段岁月,确实没有生什么病了,大人们说确实好养活些。
在我七岁上学时,需要起个学名。父亲天天在外忙活,好长一段日子没有在家。当我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地到了学校,老师发新书给我们时,我既然还没有学名。
教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是我本家的一位姑姑,她就给取名:米玲,叫了几天,太普遍了,又改名:米娟,叫了几天,有重名的,又改名:米巧,这次学名叫了一个月。
父亲回来了,让我把新书给他看看,他看到我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米巧”。父亲不满意地摇摇头,拿出新华字典,坐在那里静静地翻看,时不时地用手指添点口水,再去一页一页的翻新华字典,如果让他感觉满意的字,他就工工整整地写在本子上,经过筛选,最后确定名字“钰”。
那段时期,我学名没有确定,不过,却认得了好几个字。
长大后,才明白父亲的用意,“钰”字在人名中有坚强,刚毅,自强自立的寓意。“钰,”出自《五音集韵》,本意是珍宝和宝物的意思。父亲有美好的期盼,希望他女儿,以后的日子,健健康康,金玉满堂。
我的简书名“米苔花”,源于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后面两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我心中涌出深深的怜惜与敬佩,苔花是那么弱小,不起眼,仍然要学牡丹的样子,她乐观开朗地绽放出生命的绚烂,不亢不卑,无忧无虑。
我是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一个,或许不会有轰轰烈烈显赫的一生,或许终其一生就是墙角里的一株青苔,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然而,我们同样可以享受美好的一生,这种满足源于我的内心,那就是,只要你绽放出自已生命中最美丽的东西,哪怕那只是小小如米粒的苔花,时刻为我们地绽开而努力着,只要你开出了属于你的灿烂花朵,独一无二的,人生也是满足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是米苔,如此这般,如此灿烂……
非常好,从起名到定名,娓娓道来,最后是网名的由来,文字结构非常好。最后的发议论也好,希望像你的名字,绽放灿烂。
我们在看看清风墨竹的作业
关于“清风墨竹”的由来,起初并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满意的名字,于是就网上查了一番,看到这个名字算是比较合心意的,因为“墨和竹”这两个字是我非常中意的。为什么中意,请看下文:
墨
首先会想到中国的名人墨子:
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军事家、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墨子的哲学:他认为,人的知识2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两种,不管是传闻或亲闻,都不应当时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墨子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还有中国特有的水墨画:
它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墨水是国画的起源,以笔墨运用的技法基础画成墨水画。墨于水的变化分为五色,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也称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材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水墨画是一个特殊画种,是中国本土所特有的,具有渊源历史传承于深厚文化积淀的一门精深的东方艺术。
还有笔墨纸砚:
它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墨”字一听就是非常的古典和富有文化底蕴的字。
竹
竹子,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竹子代表重节,重信。
还有竹林七贤,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关于竹的诗歌也数不胜数。如: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清·郑板桥《题墨竹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最重要的是还有很喜欢的一首歌《竹石》-肖战,歌词:一节节,一段段,四季青冬日展,春雨过,开遍满山,任风吹任雪漫,直中曲宁不弯,傲骨深藏,屹立山峦,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还有以前看的武侠类影视剧中,有很多在竹林中的武打戏份,像《卧虎藏龙》、《十面埋伏》、《夜宴》、《青蛇》等,看的最多的和喜欢的演员有李连杰、释小龙、吴京、吴孟达几人的电影。有网友说,没有竹林打斗场景的武侠片称不上经典武侠片。所以竹还带有一种武侠气。
两个字会比较单调,而且我从小就非常羡慕那些名字是四个字的人。以前喜欢纳兰这个姓氏,曾取网名纳兰妍若。取网名全凭自己喜好自己做主,那就一定要取四个字的,而且“清风墨竹”四字听起来有一种非常诗意的,古风的,有文化修养的一个名字。
这篇作业,重点分析了名字的后两个字,有一种说明文的特点,引经论点地说明了墨和竹的来历,不失为别开生面的一种方式。值得大家借鉴。
看了大家几期作业,可以说大部分同学都很努力,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没有捷径,唯一的方式是多写,勤练。这就是让大家完成各种作业的道理。你们大部分人的文字,还是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的,比如文章的结构,往往存在较大问题,再比如主题的升华,所需要的文字功力。所以这期我的讲课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还是系统讲述,今天这一课,还是讲社会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四),怎样去扩展你的生活领域?谈谈充分利用生活里的各种资源。第二部分我们讲一下关于文章的结构。
以后的十多年里,我完成了大量的创作。不仅作品数量巨大,而且质量也有了巨大提高。我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优势,先后在起点中文、潇湘书院、等大型文学原创网发表了数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短篇作品。创作的题材不再局限于知青生活,而是分别涉及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越等战争题材,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军旅题材,还有反映工厂、学校、深化改革、海峡两岸骨肉情深、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富有特色的刑侦题材,甚至创作了许多历史长篇小说、科幻、玄幻长篇小说和穿越类作品。
朋友们一定会问,既然你反复强调:社会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那么按照你的年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肯定没有可能亲身经历的。还有,你没有正式当过兵,又怎么去写军旅生活,没有当过公安,怎么创作刑侦作品?更不要说长篇历史小说,科幻玄幻和穿越类作品了。试问你的创作源泉和素材又从哪里来?
关于这些问题,有些已经在前面提到了,比如一段特殊的生活使我有机会去了解了监狱、公安、法院,以及形形色色的罪犯和各种各样的案件,这是我可以得心应手去刻画公安刑侦人员的重要基础,我可以付出细腻、真实去描写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心理,都是于那段曾经的刻骨铭心的遭遇有关的。我是个非常豁达的人,人生的每一次坎坷,都不仅可以平静、坦然面对,而且可以将这些经历看作财富,看作一种历练,去吸收其中的养分,成为以后的创作素材。
再比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军旅生活,朋友们可能不知道,我是个出生在军人之家的人,准确的表述,是个干部子弟,就是民间说的高干子弟、红二代。我的父母亲都是军人,是新四军战士,是将军。我自幼生活在军旅,耳濡目染就是军人的一切生活方式。我的母亲还在我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将她的包身工童年、她和父亲的投身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当作故事完完整整地讲给我听了不止一遍。这些最真实的素材,成为我创作此类作品的重要来源。还有,我的亲叔叔就是1948年离开大陆去台湾的,我的奶奶思念他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才有机会重逢。在十年浩劫中,不仅身居高官的父母亲受到严重冲击,就连已经60多的老祖母也被街道积极分子游街示众。我的岳母因为受到岳父株连从北京下放到宁夏固原山区,在文革时期天天去扫厕所,以上这一系列真实的事件,构成了我作品丰富多彩的素材内容。
比如我的小说《晚秋》中的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批斗、游街、扫大街,可以描述得那样真实就是源于此。其中关于晚秋对丈夫执着的思念与等待,都是我亲眼看到祖母对叔叔的那种期待。我的老祖母不止一次牵着我的手,站在外白渡桥上遥指远方告诉我:“跨过海峡就是台湾,那里有你亲叔叔。要是有一天,婆婆不在了,你要替婆婆去看看叔叔。告诉他早点回来看看”。那种深入骨髓的情感,并不是可以凭空捏造的。
当然历史类、玄幻、穿越,是不可能去经历一次的。但是,任何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最终基础,还是真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比如,我在童年就得到过一本书,是我母亲的一员部下送给我的。那时候我大约11、2岁,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这部书叫《神奇的机器狗》,是一本科幻故事集。送书的人就是写书的作者。这在到处属于科幻作品的机器狗,在今天满大街摆地摊买玩具的小贩手里都可以买到了。那么,在作者当年创作的时候,却是叫人不可思议的科学幻想。问题在于是什么素材,让他可以产生联想,有了创作灵感?因为他是一位从事电子业工作的工程师,是一位很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又是一个文学创作爱好者。于是,他利用自己的电子专业知识,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一个又一个妙趣横生的科幻作品。
再比如一篇小说,叫《毒蜘蛛的爱恨情仇》,题材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我写了一个孤巢老人、一个养蜂女人、一只毒蜘蛛和一只食人蜂之间的故事。故事里的毒蜘蛛、食人蜂不仅有灵性而且通人性,于是老男人与毒蜘蛛、毒蜘蛛与食人蜂、食人蜂与养蜂人、养蜂人与老男人之间,演绎出一幕幕妙趣横生的故事。真实吗?很真实,因为那些故事很感人而显得真实,因为在人与蜘蛛,人与蜂之间的那些矛盾,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变异,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东西,只是采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段而已。其实这个故事最初的素材,是我看到的真实一幕。
我们刚刚搬到扬州新居,一天的黄昏一家人正在饭桌前吃晚饭。我突然看见窗户旁边窗帘后面的一只蜘蛛,正在发起对一只撞上蛛网上蜂子的攻击。那只没有完全失去抵抗力的蜂子,不断扭动身体企图摆脱蛛网,同时想用自己尾部的毒针反击蜘蛛。那只聪明的蜘蛛,却在不断躲避蜂子的反扑,而并不急于发起攻击,直到那只蜂子已经折腾得精疲力尽的时候,蜘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上去,一口咬住蜂子的肚子,把自己的毒针注入蜂子的体内。蜂子很快就奄奄一息了。这个时候,蜘蛛才不慌不忙爬近开始进食。
这场蛛蜂大战,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和灵感。但是,该怎样创作,从哪个角度,用什么体裁?其实很可能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手段,这是没有定式的。可以写出一篇叙事散文,也可以写成一个第一人称手法的小故事,估计大部分人会单纯写这个蛛蜂大战。可是,我没有。我采用了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赋予了蛛蜂人性,选择了崭新的视角,去面对当今社会严重的空巢想象,去从侧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尊老应该从哪个角度的问题上展开了故事。这就是社会实践与丰富想象力结合的表现。同时,又要回到前面的议题了,就是作品的思想高度。我们是文学工作者,是需要对这个社会的人们有感化义务的人。所以我们的作品需要表达正能量,需要对社会存在的各种想象给出自己的判断。作品中老人之所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一只蜘蛛,是他缺少了倾注对象。当今现实存在的所谓空巢想象,是因为我们的年轻人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要,亲情需要。我的作品是给这些现在一种艺术化的警示。
我还有一部短篇小说《寻妻》,小说中关于知青受虐、被辱、被害,都有真实的故事背景。在几千万被迫离乡背井到农村、到边疆生活的城市知识青年,不仅把自己最美好的宝贵青春埋葬在异地他乡,更有过非人的遭遇,有些遭遇是用惨绝人寰都不过分的。大约有至少大于3%-5%的知青,因为莫名其妙的非正常原因死在那些地方。这不是一个小数字,根据我所掌握的数据,那些年大约上山下乡的总人数是3700多万。按照这个比例大约就有100-200万知青死于非命!这些屈死的冤魂有没有家人,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会不会还在寻找他们真实的死因?我们这些有幸活下来的老知青该不该还给死去的这些冤魂一个公道?这就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因。
我的一部中篇小说《皇城根下八号院》,这部作品将通过7个生活在北京城的男男女女,来展示北京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历史。这些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们,有自己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以后的生活。其中有将军之子,大清八旗子弟的后代,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儿,普通工人的子女,甚至有掏大粪环卫工的孩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勾画出五彩缤纷的京城。我为什么敢写这些人物,因为我了解他们这类人的生活。我自己就是将军的儿子,而且曾经生活的主要环境,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在北京,至今我的兄弟、姐姐也生活在北京。我的一个姐夫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一个姐夫出身是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人,还有一个姐夫出身小市民。我的那些兵团老战友中间,就有大清皇家后裔,叶赫那拉氏的传人。所有这些就会转化成为我作品中的创作原型,于是就有了八旗子弟泰山河,将军儿子楚红军,清华教授的女儿罗素梅,书香世家出身的叶紫苏,普通工人后代严晓燕,环卫工人之子傅和平……
上面我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表述了创作源泉是来自生活的观点。其实,在我们如何以社会实践为源泉,汲取创作养分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力问题。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故事,这些就是我们创作的素材。问题是,你有没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比如我刚才举到的例子蛛蜂大战,难道你的生活中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还有《寻妻》中反映的问题现实是不是还有,难道不是在我们今天还有很多妇女被拐卖,然后出走,造成人间悲剧的不断扩大?难道我们那些曾经是知青的中老年朋友身上,没有上演过一幕幕的“孽缘”吗?难道在当今社会的一些阴暗角落里,不是还在发生这种利用手中权力草菅人命的事件出现吗?
《皇城根下八号院》中叶紫苏出国经商、泰山河锒铛入狱等等情节,我不相信你们的生活中就没有遇见过?可见,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问题还需要你的洞察力和高于生活的提炼。文学创作不是简单还原生活,而是通过你的艺术手法,赋予原素材新的生命,使得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具有一种社会典型性。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对读者产生震撼力,才会具有社会意义。
我已经老了,生活给予了我许多阅历,我应该感谢生活。作为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人,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阅历这笔财富同样是需要积累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被积累成为一笔财富,却不是每个人都可能积累起这笔财富。这样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和毅力,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我知道在我们这个群体中,一定有年龄大于我的老年朋友。可是,毕竟从事这个创作活动超过50年的应该不会多。我想自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就是至今自己还在不断努力创新和努力学习。你们在座大部分比我年轻许多,希望你们不断推陈出新、完善自我。这样才会有成就、有收获。
下面我们讲文章结构。
先给大家看一篇文章,这是我用文言文写的第二篇关于文学创作的感悟。
章者,理文顺次也。若组织之经纬,木之枝干,鸟兽之骨骼也。文采辞丽,却章浑法紊;必难以切实状物,至情发兴;亦不能风世规民,讥恶扬善矣。
凡四书五经,皆文藻雅丽、章法分明是也。考亭先生以“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八字,道明《中庸》之法度;邠卿注《孟子章句》,以为拟圣;又有《春秋》分条理目,《诗经》状物咏志,足以证文必以章法佐,而典籍方可见于世,是至称之为文章也。
然,何为章之基本?基者,根基,起始也。文章之基何为?始于足下矣。欲使章基上品,则需敦实勉力;非好高骛远可速达之,惟勤勉好学不能违也。
又,本者,条干框架也。干直,则枝条易发,而繁华似锦亦可求;干通,方便汲取日月星辰之精华,山川丘壑之灵秀。此皆辟轮廓,发层架之要务必然矣。
唯异有标章可循,须感悟得其髓耳。言古典万本千章,何不可为基效乎?
夫嗟乎,文有典章而并无定矣!
章者,理文顺次也。若组织之经纬,木之枝干,鸟兽之骨骼也。文采辞丽,却章浑法紊;必难以切实状物,至情发兴;亦不能风世规民,讥恶扬善矣。
文章文章,章,究竟什么意思?就是理顺文字的顺序,也就是结构,是一片文字的结构。这个结构就仿佛是树木的枝干,也好比织物的经纬,动物的骨架,如果这个结构出来问题,在华丽的辞藻,也不能完美的表达主题。我们很多时候,会被别人批评,结构混乱,没有章法,或者说结构逻辑性不足,都是在批评我们的作品存在结构问题。
然,何为章之基本?基者,根基,起始也。文章之基何为?始于足下矣。欲使章基上品,则需敦实勉力;非好高骛远可速达之,惟勤勉好学不能违也。
基和本是两个概念,什么是基,就是根基,也就是开始的地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有好基础,只能脚踏实地去勤奋努力。这就是我要不断让大家练习各种写作的道理。
什么是本?本者,条干框架也。干直,则枝条易发,而繁华似锦亦可求;干通,方便汲取日月星辰之精华,山川丘壑之灵秀。此皆辟轮廓,发层架之要务必然矣。枝干和框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枝干,没有好框架,你的文章一定很难具备最强的表现力。我用树木作比喻,希望大家懂其中所指。
最后一段,告诉大家一个真理,古往今来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好文章,但是请你记住最后一句话“文有典章而并无定矣! ”也就是文章的确是有典章可以借鉴的,但是,文章从来没有定式,不存在固定模式。这个世界只会有一部,《红楼梦》,无论怎样模仿,都不可能成功的,你只有写出自己的特点。
🍑【课后习作】
本课时作业截止时间2023-4-19
的23:59
。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提交,如:【03000】习作或者习作链接。本课时作业完成方可参评满勤奖。
本期作业是一篇小说,小说的题目是网名,不过不是让你解释网名说明网名来历,而是用我们熟悉的几个网名,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成小说,小说字数是标准短篇小说,也就是3000-12000字之内。供大家选用以下五个同学的网名,水媚青萍,饮酒扬波,清风墨竹,渐行渐远,白铁无辜。
记住这是命题小说,只能在这五个网名中选一个,另外是写小说。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正式讲小说,就算摸底测验吧。最后说一下,这五个网名,我会陆陆续续都写一篇小说的。强调一下,小说不要隐射这些网友,只是纯粹借用名字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