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第三期 | 文学创作浅谈·第十四课

作者: LP理事会 | 来源:发表于2023-06-07 09:12 被阅读0次

    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 文学创作浅谈

    主讲:江南铁鹰


    第十四课 情节设计中悬念的重要性和场景描写的意义

    小说是生活的浓缩还原,显然是高于生活的。所以我们为小说的情节一定要设计看点,就是需要各种紧紧抓住读者眼球的内容,真正好的看点是什么?就是情节里出现的悬念。如果大家听过相声,一定知道在相声中有个词,叫“包袱”,在前面要设计好包袱,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抖包袱。这个“包袱”就是悬念。一部小说,首先要写得好看,这个好看对于读者而言的第一标准,并不是小说表现出来的优美文字和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是情节设计的悬念可以抓住眼球。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和短篇小说,你要让读者在读到这部小说的第一时间就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的第一件事只能是在一开头就设下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

    下面看个例子:我的一部中篇小说《黎明枪声》中,一开头就是: “啪——啪——”两声清脆的枪响,划破了寂静的晨空……

    这个开头紧紧扣住题目“黎明枪声”,上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悬念:打枪了,什么地方?有人被打死了吗?为什么?一连串的悬念让读者在瞬间已经产生了。接着出现第二个悬念:晨练的老刘在古城墙的豁口里发现一个中枪的死人。这个悬念证实了第一个悬念中一个疑问,的确有人被打死了。可新的悬念也产生了,这个人是谁?又是谁打死了他?一般而言,读者读到此处已经有了欲罢不能的欲望了。我有紧接着设计了第三个悬念:被打死的竟然是这个城市的市长!这是爆炸性的悬念,一个市长居然在黎明时分,被人枪击在古城墙上!无论是谁都会想知道一个为什么?当然还有凶手是谁?这样接二连三的悬念,就在第一时间把读者牢牢控制住了。

    悬念设计好了,并不就算成功了。你为什么时候给读者解开悬念?这个时机同样很重要。我们有很多新手,往往会急急忙忙很快就用第三人称阐述的方式把结果写出来了。那么,这个悬念就失去了意义,还有几个人会看下去?成功的设计不到最后是不会解开重要悬念的。所谓“抖包袱”的技巧就在这里。好的作品会在解开一个悬念的同时,设下了一个新悬念。这就是所谓的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比如,这部《黎明枪声》,揭开死者身份后,紧接着推出第四个悬念,打死他的是属于这位市长自己的手枪。正如小说的案情分析会上众人的疑问:曹金河的手枪怎么会落到了罪犯的手里?接着又让参加讨论的省厅年轻的女警王敏,在发言中提出第五个悬念:被害人究竟有什么理由,在这样的时间段,跑到这样的地方去?

    我个人以为《黎明枪声》,是自己一部在设计悬念上比较成功的作品。大家可以看简书上的原文。整部作品制造的各种悬念有几十处,所以才有可能让读者一口气看完。当然,这部作品属于反贪类刑侦作品,或者叫推理小说。我没有把小说的重点放在具体的破案过程里,因为我不是警察,没有破案的技术性生活做背景,所以我选择了逻辑推理性的破案,也就是写一部刑侦推理小说。这也是符合前面指出的,小说需要生活的基础。我缺乏这种生活却可以换一种手段来创作,并不是写刑侦作品就一定要做过警察的。

    小说中的场景,或者叫环境描述的意义。

    记得曾经因为这个话题和一位文友多次争论,再他的观点看来,小说是完全不需要环境描写的,只要把故事写好就可以了。我完全不能同意这个看法,如果真是这样,小说不应该有三个元素,只要两个就足够了。这一点现在是有很大争论的,现在的网络小说,很多不主张这种环境描写。我这里强调一下,我讲课的观点是传统文学创作。

    我们前面曾经把小说的情节比喻为人物表现的舞台,其实是不正确的,真正意义上的舞台是环境,就是场景。准确的叙述应该是小说,就是作者把自己创作出来的人物,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演绎着特定的故事,也就是人物在环境舞台上演你设计的各种故事情节。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去想一下,谁会觉得一出好戏不需要舞台,就可以让观众体会到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

    我们下面可以比较具体来讨论一下,关于场景在小说中的意义。

    就我个人的体会,至少有这样几点:

    一、准确、细致的场景描写,可以起到增强作品真实感,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有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们可以看一个实例,还是《晚秋》。《晚秋》在一开头就有一段场景描写的文字:

    太湖边有一个集镇,人们管它叫浔溪镇。……那是木屋顶上缓存的积雨,沿着屋檐口流淌下来,再滴到青石板上发出的声音。

    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共有536个字:这是一段非常真实自然又准确地描述,描述的是一个江南小镇——浔溪镇。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浔溪镇就是人物表演的舞台。说它真实、自然、准确,就因为浔溪镇,就是生活里真实存在的南浔镇。所有的细节描述都是真实还原生活的。但是,又不是现实里的南浔镇,而只是小说虚构的浔溪镇。这就是小说,小说把真实的南浔镇嫁接到了情节里,使得一切变得栩栩如生了。甚至包括江南小镇多雨、潮湿、木结构房屋等所有细节都极为真实,于是,江南女子晚秋变得真真切切了。

    二、用场景描述来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烘托主题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例。

    江南的春最是媚人,阳春三月里,一阵东风吹过,在悉悉索索如绵的细雨里,水塘边,小路旁,门前屋后的柳树条儿,便似谁用蘸了鹅黄的水笔,在上面轻轻涂抹了几笔,变成了淡淡的鹅黄。……三五个女子撑着攒花褶边油纸伞,走过水巷上的石拱桥,那石桥拱起的老背,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低着头俯瞰一巷春水,千百年来不断地流过自己的脚下。不由叫人想起白居易的那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段文字总长度693个字,是小说《昨夜闲潭梦落花》中的开头。这段文字是主角做了一个梦,梦里的这幅画卷就是主角乔玉林的故乡,而这个故乡是江南的一个镇——西塘镇。其实所谓的西塘镇,还是南浔镇。江南的小镇都有共性,我最熟悉就是南浔镇,因为自己是南浔人,不止一次去实地考察过,所以可以写得十分逼真。小说《昨夜闲潭梦落花》是一篇反映军旅的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场景描述?因为人物刻画需要。小说中主人公乔玉林出生在江南小镇,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他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美好,投身军旅在冰天雪地的天山深处,一个工程兵部队上担任教导员。家乡的小桥流水,温馨美好,与营地的冰天雪地,艰苦奋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就突出了主人公那种为大家弃小家的伟大。同时也是乔玉林之所以在关键的时刻,可以为了战士们的生命安危,毫不犹豫选择牺牲自我的境界所在。没有这样的垫铺,就不会收到后面感人的效果。就是这些场景描写在起到一种具体烘托与熏染作用,这是靠一般叙事手段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三、场景描写可以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以及使情节的转折顺理成章的效果。

    好的小说之所以读起来引人入胜,很重要一点是情节曲折,一波三折的作品才会吸引人。那么如何去设计这一点情节固然重要,而这种情节的发展与转圜,最好不要用直接的平铺直书的手法,那就需要利用场景描述了。善于处理文字的人,可以非常巧妙地借助对场景的描述,让故事情节顺理成章的发展或者转圜。

    我们也来看一个此类的实例,小说《穿到宋朝中状元》一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

    长江之滨,岸边一块巨大的岩石凌空悬在江面上,就像一只老鹰,低着头在搜寻江底翱翔的游鱼。这就是江城著名的老鹰嘴。大江东去奔流不息,在老鹰嘴下面打了个转,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水流急速在老鹰嘴下面打转,就像一个大漏斗,高速旋转着冲向江底。常有游泳高手,在这里尝试着钻下这个漏斗去一探究竟,却没有一个人成功潜到最深处,江底的情况还是不得而知。

    这段关于漩涡的描述不断在以后出现,很多次都是情节发生了重要的发展与转圜。小说巧妙地利用了主角楚华数次的潜水失败,做了重要的垫铺,然后在最后一次潜入漩涡时,这样写道:

    从潜水眼镜观察出去的江水零度和水流、水色,感觉这次比起上次深了很多。直觉告诉他,距离江底已经很近了,楚华产生了孤注一掷的冲动。他突然放弃自己用大部分体力去抗拒向心力的拉扯,反而顺着急速旋转的漩涡投身于中心的黑洞。一瞬间,他像一块小石子那样急速地冲向江底。
    四周的水压突然仿佛消失了,楚华觉得仿佛掉进了一个巨大的空洞里失去了自我……

    于是故事情节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圜,楚华漩涡潜水探险失踪了。这样就给情节以后的变化有了顺理成章的基础,比起用叙述方式来交代这个过程,要生动、形象、真实无数倍。还有,后面的情节里楚华就是通过这个漩涡穿越到了古代。当然,这个情节是不可能的,却又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可以幻想,这个穿越就像一场梦而已,是楚华在进入漩涡深处失去知觉的一场梦。梦醒了他却失忆了……

    小说的第三部分回到了写实,真实的场景重新出现,还是这个漩涡附近。是美籍华人盛天华夫妇,在江面上救走了楚华。苏醒过来的楚华却已经失去记忆,盛天华夫妇带走了他,很多年以后又将他送回来了,为了让他可以恢复记忆。
    于是在小说结尾时,再一次出现老鹰嘴漩涡的场景:

    尤其是老鹰嘴这一带,迤逦、奇特的大自然风景,更是构成了一种别样的景致。那凌空突兀在大江水面上的巨大岩石,活脱脱就像一只巨大的老鹰嘴正在探向江水,仿佛要寻找下面漩涡里的游鱼。巨大的漩涡就像一口沸腾的开水不断翻滚着浪花,江水朝着江心不断地被吸引进去。那个漩涡的中心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任你有多少东西也不能将它填满。……不远处的大江之上,一座气势恢宏的牵引式跨江大桥已经完成,正在等待着盛氏的主人前来剪彩。

    这就是场景描述发挥的巨大作用。关于老鹰嘴漩涡,不仅转圜了情节,而且还有强烈的暗喻在其中,漩涡中心是黑洞。深不见底的黑洞是填不满的,情感的漩涡同样如此。

    四、场景描写交代作品背景,为情节设置特定舞台。

    一部小说是需要设计一个必要的时代背景的,哪怕就是神话、鬼怪作品,也会给读者一个时空上的交代。因为不同的时空,才会发生不同的故事,而且在不同时空中生活的人物,也是各种不同的。你就是创作一部穿越作品,也需要写出穿越所到达的时空背景。这些都是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必须的舞台。我们有很多新人,甚至是一些不算新人的作者,对此似乎并不以为然。他们不仅并不重视这一点,甚至是想当然地设计一些自以为是的时代背景。现在有很多文友并不了解文学作品和作品背景之间的关系。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随便给自己的作品找一个时代背景,当然这也是因为文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风格关系,像穿越、重生、玄幻、魔幻、架空、科幻、等等风格,在大家眼里已经不存在时代背景问题。其实,这显然是个误区,只要是小说、电影、叙事散文一类,以人物为主体的文学作品,一定存在一个作品时代背景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文学源于生活,文学高于生活的所在。

    那么,作品与背景之间,究竟存在一种怎样的联系?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作品与背景的关系呢?

    作品背景包含两大内容:一个是大背景,也就是时代背景。打个比方,就好比一幅摄影作品中的远景。另一个是小背景,也就是近景。小背景是这部作品的具体环境,大背景是这个小背景所处的大环境,是与整个社会时代相关的背景。

    我们这里不讨论小背景,因为小背景是作品的特定环境,是作品自己的特色环境,没有共同性可言,只是由作者自己根据作品内容构建的虚拟环境。但是大背景不同,大背景是不可以擅自制造以及虚构出来的。特别是现实主义手法的作品尤其不能允许。大部分正文学的作品都会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点,所以我们更加需要懂得刻画时代背景的必要性。当然,其他诸如穿越、重生、玄幻、魔幻、架空、科幻等手法,给了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在大背景问题上,也变得更加宽松。但是,仍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去破坏历史的真实框架。为了很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两部中国的古代名著,一部是现实主义手法为主的《红楼梦》,一部是浪漫主义手法为主的《西游记》。

    我们先看第一部《红楼梦》,这部作品是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所著。从作品的主题本质看,它揭示了清朝中晚期的封建社会存在的腐朽、没落,以及对自由爱情的束缚,表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和残害。这部作品反映的本质内容是晚清,然而,作品设置的时代背景是明朝。曹雪芹为什么要把一部分明写清朝的作品置放在前朝?这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我们只要明确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明确时代背景的。

    我们再看第二部作品《西游记》,这是一部很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鬼神作品。它是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扬善除恶的,照理可以不需要说明时代背景。神鬼还有时代吗?客观事实却恰恰相反,《西游记》也有明确时代背景,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唐朝。

    曾经写过关于小说的组成要素,其中就有环境。环境既然是构成小说的主要元素,当然不能没有,而且不能仅有小环境没有大环境,同时要强调任何小环境,都不可能脱离大环境而存在。不论那一类表现手法,既然是小说,或者剧本,就必须有一个作者指定下具体大环境,才会给人真实的感觉。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作品与背景之间,究竟存在一种怎样的联系?作品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中产生的,这个特定的背景,局限着作品情节的变化与展开;同时,这个背景也限制了作品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心理与性格等方面的表现。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故事中的人物,特定环境中才有特定的故事和特定的人物,没有前面的特定就没有后面的特定。情节与人物不能决定环境,只有环境才能决定情节与人物。在打个更加形象化的比方,就是水和鱼的关系:环境是水,情节和人物是鱼,没有了水,还会有活鱼吗?
    下面我们具体谈一点环境与人物故事的关系,比如我们写一部反映建国初期公私合营时期的作品,你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就必须符合那个时代背景的特点,不能让故事情节表现到21世纪来,更不能让那个时代的人物,穿今天的服装,说今天的话,做今天的事儿。如果你这样写出来了,就是不符合时代背景,就是穿帮了,你就违背了创作源于生活的根本原创。

    如果我们的作品让一个处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民,去搞发家致富,盖房子开店,那么,你一定对那个时代的基本国情都不了解。这样的作品就是发表了也是个笑话,为什么?因为同意发表的出版社也属于不了解基本国情和国策。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末,有一项重大国策,就是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中国农村实现公社化之后,收回了农民的土地,以及大型生产工具,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农村的所有土地和财产全部公有化了,只留下极少数自留地。那个时代又怎么会允许你私人搞发家致富,去盖房子开店?
    再比如有些作品,连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运动的重点也没有搞清楚就去写,又岂会不闹笑话出来?比如什么是红卫兵,红卫兵什么时候产生的?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什么时候不存在了?什么是造反派?造反派在谁的反?什么叫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当时为什么会产生派性武斗?中国社会究竟处于什么状态?不把这些背景搞明白,你是不能随心所欲编造故事的,真写出来,一定是非常荒唐的大笑话了。

    这就是我要强调的,我们无论写什么作品,是不能背离时代背景去闭门造车的。那么,不了解自己要反映的时代怎么办?总不能真的回到历史中去体验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真读书,读历史,通过读书去了解历史。我创作了大量小说,什么题材都有,什么时代也都有,唯一可以提供给大家的方法只有读书。

    今天的课讲完了,前面已经明确过,讲的是小说创作三要素中的情节与环境。关于人物创作已经在前面进过了,就不在今天重复。提出几个问题给大家思考:

    1、小说是虚构的产物,既然人物和情节都可以虚构,为什么就不能虚构一个时代背景?或者说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种时代背景?
    2、写短篇小说究竟是不是需要写场景?
    3、我们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学会了设计悬念?

    下面我们讨论关于小说的选材

    其实关于这样一个主题,实在是众说纷纭,很难有明确的单一标准。因为很大程度上选材,是和作者各方面自身环境与条件密切相关的。

    我想一个文学爱好者,选择用小说去描述生活,需要的不仅是喜欢与爱好,还是需要一定基础的。起码我们要知道该怎么去写小说?我这个人在创作之前很少做功课,完全就是凭借偶然而至的灵感。比如《街角咖啡馆》,就是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听到几句歌词,大意是:死过一回的我,抱着活过来的你……在多少年后偶遇的时候,站在咖啡馆门口朝你挥挥手……就是几句歌词,让我产生了创作冲动,然后一气呵成,花费了三四天,完成了这篇一万多字的小说。

    我可以这样写小说,可不能要求大家都这样写作,因为人和人不一样的条件。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假如一定要求一个农民作家,不去选择乡土素材,偏偏要求他从都市生活里找素材,岂不是有点难为人了?相同的,你逼着一个校园作家去写工厂生活,也同样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所以选材实在是要因人而异的。当然也不是连一点规律都没有,我今天就是先讲一些选材的大致规律,然后再谈谈自己一部小说的具体选材经过。这样或者会给朋友们有些真正意义的帮助。

    下面我先讲一下一般对于写小说之前必要的准备。

    首先,在我们准备执笔写小说之前,有必要考核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具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老实说,假如缺乏这两点,恐怕很难胜任这项工作。

    其次,当然需要喜欢文学,扎扎实实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恐怕也是会遇到事倍功半的尴尬。写小说,绝不会像你想象那么容易。大文豪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遗留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

    第三点,在写作小说之前,最好先做练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具体而已就是做些片段练习,或者是具体事物、人物的描写与刻画。比如,你可以试着写一双手,一对眼睛,一张脸,一段对话等等。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初学写作者就是要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另外充分认识生活,熟悉人物也是创作前的必要准备。 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专题讲过不止一次,没有生活绝不可能有成功的文学创作。当然,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并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只有至少应该具有这样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这三个基本条件,要求我们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发,摈弃一切流水帐,去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在那些素材里渗透我们 的思想与感情,把那些生活素材锤炼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严格选材,深入开掘内涵。

    1931年,沙汀和艾芜曾经写信给鲁迅,向他请教短篇小说的题材问题。鲁迅是这样回答的:

    “只要所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 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本身便是一个战斗者。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什么意思?就是你的选材应该是有意义的东西,不是用来自娱自乐的玩意儿。我们有很多朋友,曾经把自己的作品发给我修改,我很少去改,而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让他们自己修改。在给我看的那些作品里,几乎有超过半数,让我不满意的是选材不好,几乎都是鲁迅批评的那种琐碎而没有意义的素材。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有一段关于短篇小说的经典论述:

    “在短篇小说中,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丝钉,尤其是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

    下面推荐三种选材原则

    第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

    其实短篇小说的题材本没有任何限制,任何领域、任何事件都可以入选。但是,从美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来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可以满足我们这个时代、当今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第二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

    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要求我们采用的是截取写人生的横断面。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

    现代作家王蒙在《谈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中就说过,短篇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而且你自己还一时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么。”

    我想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写短篇小说千万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学会截断生活。

    第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

    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得生动、深刻。尽可能避开自己不熟悉的题材,不熟悉的环境和时代。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写入小说中的题材,首先你就用判断这些素材,是否是那种在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断。那是需要眼力的,要看你是否具备,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洞悉其中具有典型性的题材。你只有具备了可以随时捕捉到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片断的能力,才具备了创作出一篇成功小说的重要条件。

    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

    这里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与横,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下面我们讨论关于题材的“开掘”,也就是主题的提炼。这当然十分需要重视。
    衡量一篇小说的美学价值,重要的并不是看题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对于题材所开掘的思想深度,也就是主题提炼的程度。所谓开掘,就是要深入发掘生活素材所内涵的本质意义的东西; 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本质意义开掘得越深入,主题思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 美学价值也就更高。所以说,一篇没有好的主题的小说,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

    矛盾在他的论创作中指出:“一个文学作家应当走的创作过程的道路,是和社会科学家研究过程的道路相反的。社会科学家所取以为研究的资料者,是那些错综的自然的现象,文学作家的却是造成那些现象的活生生的人。社会科学家把那些现象比较分析,达到了结论;文学作家却是从那些活生生的人身上,--从他们相互的关系上,看明了某种现象,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它,如果作家有的是正确的眼光,深入的眼光,则他虽不作结论而结论自在其中了。”因此,小说作者的分析工作是与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体验、理解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分析是理性的,但是它是融化在形象思维中的,并不是苍白无力的说教,而是作品那些经过开掘而表现出来的内涵深度。是你的那部成功作品表现出来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而并不是几条放在结尾的大道理。

    下面我谈谈自己最新小说《灵魂咖啡店》的选材。

    先说一下这个标题吧。标题原来是《街角咖啡馆》,在写作过程中,我感觉根据这篇小说的主题发掘,改成现在的标题会更有震撼力,也更切合主题思想。
    这部小说是一首歌带来的灵感,我却是大胆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段来处理。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采用了类意识流手段。我用了一个类字,是因为这并不是完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其中很多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其实所谓意识流,我认为只是一种更外注重和强调心理描述和心理刻画的创作手法。

    我用一种意识流手法,让主人公岳子都,在一次同学聚会后失去了灵魂。他出售灵魂的地方就是家门口拐角处的一个咖啡馆。岳子都聚会喝多了,醉眼惺忪在回家路上闯进了灵魂咖啡店,一杯蓝山咖啡后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出卖灵魂可以是个说法,却不可能是个真实事件。这显然就是所谓的意识流了,这种感觉,灵魂被出卖的感觉,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这种手法就是意识流。这也是我刻意用一个可以售卖灵魂的咖啡店,来处理许多很难处理的时空跨度的原因。

    前面说过选材需要考虑三点:第一撷新去陈,第二以小见大,第三扬长避短。采用类意识流就是第一点撷新,大胆采用各种新手法,努力表现今天的事物。选择一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生活片段,去深入发掘我们的时代变迁,就是小中见大,用横断面来展示纵向的历史变化。而这个人物和截取的生活画面,都是我个人熟悉的,这就是扬长避短。主人公岳子都是一个经历过十年文革的知青,他所代表的就是我们这一代将自己最美好青春留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一望无边的草原,满目黄沙的戈壁滩,还有各种穷山僻壤的山沟沟、天涯海角的海岛,所有最穷,最苦,最落后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是最苦难的一代,而我们又恰恰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我们所经历的差不多就是新中国经历的全部。这就是所谓的时代感,作品以小见大表现的是整个社会的一段历史。我们这代人曾经是受尽苦难的一代,也是改革开放开始的主力军,是我们这个国家的脊梁。

    下面说说这种让灵魂离开躯壳的意识流方式,究竟要表现什么主题?其实所谓灵魂出窍,就是对灵魂的拷问,对历史的反思,对时代错误的批判。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有站在身外,才能对自己的过去,时代的过去,有一种清醒的认识。这种灵魂反思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我们是在不断反思中发展和前进的。这就是一个简单题材决定后,进一步深入的挖掘,就是主题的提炼与深化。当然仅仅学会反思也是不够的,因为时代是在不断前进中,对过去的反思,就是为了正视历史,同时面对未来。既要敢于用反思正视曾经的历史,又要鼓起勇气,勇敢面对未来,去迎接美好的明天。所以,我并没有让主人公停留在灵魂出窍后的麻木里,而是找回灵魂,正确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与时俱进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去延续时代的发展,走好人生的后半段里程。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者,应该给读者带来的启迪。

    下面再说一点,关于选材要考虑自己熟悉的生活。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浑身带着历史伤痛的老知青,一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人。我恰恰就是一个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高考、下海经商等一系列时代变迁的共和国同龄人。这种生活对我实在太熟悉了。另外我把地点选择在上海和湘西凤凰城,是因为我骨子里是上海人,曾经长期的上海生活,让我对这个城市不仅熟悉而且热爱。在我大量作品中,采用的城市是上海、北京,苏州,乡镇是江南的南浔镇和湘西凤凰城。因为北京和苏州都是我多年生活过的地方。南浔镇是我故乡,而凤凰城不仅因为我去过,有所了解,更重要是我的初恋情人是湖南妹子。湖南湘西对我有一种特别的情节,我会把很多内心的情感放在作品里,放在那个沈从文先生那个边城。采用凤凰城做背景的最重要的一篇小说,是我的《紫色风铃》。这篇算是她的姊妹篇吧。

    当然,小说是虚构的,尽管作品的原型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有着作者生活的影子,却并不能全部采用作者的所有经历。如果你这样写只能是一部个人传记,绝不是小说,因为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他必须有更强的代表性,有某一类人物的共同性特征。我看过也编辑过大量不尽人意的写作,有两个大问题,第一就是太过像一部个人传记,第二就是流水账,没有提炼,也不懂得怎样截取生活的断面。我的小说就不是流水账,也不按照时间顺序。我截取了岳子都的几个生活断面,第一个聚会回家的路上,第二个回忆中崇明岛与张大丫的对话,第三凤凰城与孙女、儿子、儿媳的相逢,第四恋人楚菱花的墓前,第五岳子都的病床前,另外插入了两次灵魂咖啡店的场面。大致就是这样七个画面,这些画面切割撷取了岳子都不同年代的生活横断面,非常典型地将这个老人的一生表现出来。既有往事回忆,又有灵魂反思,更多应该还是对未来生活期待。过去依然成为历史,任何人无论曾经经历了什么,那种经历有多痛苦,都应该去重新面对未来。这应该就是我想突出的主题吧?

    我也看到不少描写过去,描写文革往事的作品,总感觉我们有些作者,太过注意到所谓对阴暗面,对生活丑恶的揭露与批判。诚然,这会让我们去痛恨罪恶、厌恶丑陋,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总是美好的,我们不仅需要去无情鞭挞罪恶,鄙视丑陋,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产生的原因,认识这些曾经的过去,然后放下包袱张开双臂去迎接光明的未来。当然这种主题升华也绝不是口号与大道理,而是你作品里形象思维带个读者的感染力。


    🍑【课后习作】
    本课时作业截止时间2023-6-1423:59。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提交,如:【03000】习作或者习作链接。本课时作业完成方可参评满勤奖。

    作业,“咖啡馆里很幽静,播放着古典的乐曲。幽暗的灯光下,只有两对恋人相互簇拥着,挤在卡座的角落里窃窃私语。就在靠门口的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一个女孩子,竟穿着一身迷彩服,戴着一顶贝雷帽,还架着一副镜片很大的墨镜。就在那张桌子上,放着一本《春思》。”把上面的文字作为小说的开头,写完这篇短篇小说。字数不限,最好达到3000字以上标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写营第三期 | 文学创作浅谈·第十四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mi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