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周庄:那一方诗画江南

作者: 水湄青萍 | 来源:发表于2023-12-25 19:2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水湄青萍

    01

    身在江南,这些年古镇总是没少去的。朋友一提及去周庄,那幅江南水乡的图画便自然地浮上心头。

    你站在桥中央,望着一条小河如飘带般延伸而去,木舟载着三两个游客,悠悠荡荡地从远处摇将过来。房屋的影子,船的影子,桥和你的影子,落于水中,影影绰绰的,仿佛回到了旧时岁月。直到身后的人群蜂拥而至,才大梦初醒般,踩着脚下的石板,“咚咚咚”地匆匆逃走了。

    这么一想,古镇似乎总给人千篇一律的印象,不外乎小桥人家、白墙瓦黛,以及街巷角落里的小吃店。其实,人也约略如此,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外表或有美丑,穿搭或有不同,但总不至于像别的动物去。真正使其区分开来的,终是内在的思想和文化。古镇亦然。

    周庄有“天下第一水乡”的美称,在江南的诸多古镇中,是颇负胜名的。其中缘故,大概与那些知名画家所描绘的一幅幅水乡作品,是分不开的。我们刚入得周庄,便见检票口旁边有一个“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展。带着好奇踱步进去,方知这杨明义是“发现周庄第一人”。

    他的画,多以江南水乡风光为主题。1978年,杨明义正在构思作品《水乡的节日》,然而彼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许多古镇因遭到工业化的破坏,已无法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后来,因缘巧合之下邂逅周庄,发现这里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水乡韵味,兴奋不已。

    此后,他在各地举办画展,又相继邀请国内外画家、友人,来到此地写生游览,遂使得周庄声名鹊起。古镇原来冷寂的青石板上,也渐渐响起游人纷沓的脚步声……

    冬日是旅游淡季,虽因周末人流稍多,但仍显得有些寂寥冷清。许多店铺基本无人问津、门可罗雀。我们一行大小、七八人,已感觉颇声势浩大了。

    “要不要进来喝杯茶,楼上有位置”“吃点饭再玩,价格很实惠的”……听着这沿途的招揽声,只是面带微笑,摇头走过,心里却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似乎应该多少照顾人家的生意才对。

    不过,既来了水乡,船总是每回必坐的。记得几年前在湖州南浔古镇,正值暮春时节,坐于船头,只觉两岸杨花如雪漫舞,蒙蒙乱扑游人面,诗意极了。冬日坐船又是另一番体验,风穿蓬而过,清冷冷的。好在阳光不错,大人孩子彼此嬉笑间,也并不觉得冻人。

    我正寻思着放一首江南小调,不想摇橹的大爷“毛遂自荐”,要为我们献唱几曲。盛情难却,遂笑答“好的”。虽想像中总是女子细腻婉转的歌喉,更适于唱曲,不过,大爷这方言唱腔,听着也颇有水乡韵味。

    他约莫五六十岁,慈眉善目的样子。闲聊几句后,方知大爷是当地的村民。家里早已没了田地,平日专以摇船为生。这船也是他自己的,不过归旅游区统一管理,摇一趟船50元(船费200元)。虽收入微薄,但比起YQ时闲坐家中,大爷说如今已经好多了。

    船缓缓悠悠的,总想起周作人说的:“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蘋,渔舍,各式各样的桥……”。抬头见岸边一棵叶子落尽了的苦楝树,枝桠间,一簇簇果实垂挂而下,着实美丽耐看。

    02

    没多一会儿,船已靠岸。午后穿梭在一条条逶迤狭窄的街巷里,随走随停,逛逛边上的特色小店,也是逛古镇的乐趣之一。

    犹如鲁迅是绍兴最大的旅游网红IP,在周庄古镇,则是一个曾经为南京修筑了半壁城墙的江南富商,沈万三。因着,有多半的店铺招牌都缀以“万三”两字。

    比如,万三猪蹄,这在当地是很有名的吃食。据说他颇好宴请宾客,“家有筵席,必有酥蹄”,遂使这道菜也成了周庄人逢年过节的必备菜肴。我们中午也尝了一回,倒是炖得酥软有味,入口即化,孩子很喜欢。

    关于沈万三何以富可敌国,在周庄沈厅的门口看见了一则趣闻。说是“沈万三曾见一农夫携蛙百余,买而放生。翌日,见众蛙聚在一瓦盆中不散。于是,他将瓦盆带回家。沈夫人偶而在洗手时将一只银钗掉入盆中,一会儿,银钗满盆,不可胜计,由是富甲于天下,这个盆就是聚宝盆。”

    后来,沈万三亦被江南的老百姓神化为财神爷。景区里,还塑了一个金光灿灿的像,身前放一聚宝盆,上有一小洞。拿铜钱投掷之,若正中其内,且有声响,便是得着财神爷的祝福了。

    心下不免苦笑。岂知,财神本人,当年亦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财富太多,反招致了朱元璋的忌恨,聚宝盆也被埋在了城墙下。如今,留下的,只有他那七进五座的大宅院,供来往的游客,做一番古往今来的遥想罢了。

    信步游来,不觉在一家土布坊驻足,午后的阳光打在店内古雅的蓝色棉布上,仿佛就有了时光的味道。

    店面本不大,放着一架织布机和纺线机,就更显得有些局促了。靠内的墙上挂着一副展示手工土布工艺的画,纸张已然发黄。旁边的相框里,郑重其事地镶着一张昔日的旧报纸,一个穿格子布的女子正在向游客展示织布机。想来,是一家颇有故事的店了。

    经营这家店铺的,是三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看着像是媳妇和一对老夫妇。奶奶裹着红布套,佝偻着腰坐在门边,正一圈圈摇着纺线机,安详而和蔼。见我如此饶有兴味地看,奶奶又主动提出,要亲自演示如何织布,可爱极了。老人满脸的皱纹,已有70来岁,但梭子来回穿梭间,手指却依旧灵动如初。

    听她媳妇说,这织布机以前是人人家里都有的,如今却是很少了。那纺线机上,被磨得光滑锃亮的木手柄,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李鹏总理还曾坐在这里纺线,他会弄的,坐了有5分钟呢”,媳妇无不骄傲地说。旧报纸上的那个女子,正是她,那时才三十岁左右,如今双鬓已星星也。

    许多年前,画家杨明义“发现”了周庄,就如一束光照亮了它尘封的美丽。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杨明义之于周庄,亦是如此。若没有他们那种艺术家的直觉和眼光,兰亭也好,周庄也罢,或许都将沉寂于暗黑中,而人不得知。

    这无疑给当地的古镇居民以及传统手艺带去了新的生机,只是为何,传统的意味却还是渐渐淡去了呢。是否真能“昔日土布新姿俏,今朝水乡古意闹”?

    但愿,人们心中关于江南水乡的诗意想象,不止停留于诗画中,亦能在现实中寻访得到。

    摄于周庄古镇:

    苦楝树 织布的奶奶 摇橹大爷 凤凰楼 旧时江南水乡风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象周庄:那一方诗画江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vk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