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热点评论杂文大学生活
自己研究自己,这论文“含水量”大

自己研究自己,这论文“含水量”大

作者: 33f1ffb56dc9 | 来源:发表于2017-10-16 10:51 被阅读107次

中国游泳领军人物孙杨14日在苏州大学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有意思的是,孙杨的硕士论文题为《第三十一届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比赛技术分析》,“大白杨”的硕士论文研究的竟是自己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10月14日澎湃新闻网)

孙杨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居然是自己在里约的夺冠表现。这游泳冠军,擅长水性,毕业论文也是研究水上运动,“含水量”很大哦。

这件事,从积极的方面看,孙杨无疑是具有探索精神,有着体育运动员那种拼搏向上勇往直前的探究精神。因为这是一种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写着一句铭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正确认识你自己,这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研究自己剖析自己是一种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

但硕士毕业论文毕竟不是儿戏,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探究活动。

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自己本身,看起来好像没毛病。因为没有哪条规定限定硕士论文不能研究自己。但是,自己研究自己,并把它作为一个论文成果,这确实不大符合常规。比如,鲁迅写一篇论文研究《狂人日记》,莫言写一篇论文探讨《红高粱》,看起来其实还是怪怪的。为什么呢?自己研究自己,毕竟主观色彩太强,人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是人本身,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上有个说法叫“医不自医”,是指医生能给别人治病,但不能医治自己的病。也有作“医不自治”、“卢医不自治”。语出《梅山先生墓志铭》。一般认为,医不自医是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开起药方来,小心翼翼地把药味换了又换,把药调了又调。最后形成的处方,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战斗力锐减;其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确,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驱邪无果的结局,疗效自然差一些。

人,最不容易看清的是自己,自己研究自己琢磨自己,“水分”当然不小了。

苏东坡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研究自己,自己恰在“庐山”的迷雾中,如何看清自己本来的“真面目”呢?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要么高估了自己,要么出于谦虚的原因,又低估了自我的实力,总之都是不客观的。

论文研究,讲究客观性,要有理有据,太多主观成分的论文就缺少科学性了。

当然,我不是孙杨的导师,也没有看过孙杨的硕士论文,有没有“含水量”,“含水量”多寡,我说了也不算。我也就是随便说说而已,反正人家的毕业论文已经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己研究自己,这论文“含水量”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kk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