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书签始终呆在老地方,微信阅读书架上的书籍剩余阅读进度依旧还是九十多,甚至连加进追更列表的土甜言情剧的第一集都显示着“未观看”。
明明并没有被什么特别的事耽搁,可就是不想做这些计划内的事,就比如现在写着一篇计划之外的随笔,比如刚刚一个人在小区里漫无目的地闲逛。
大概是有些无聊,索性就把方才闲逛时的胡思乱想写下来吧。

树的寿命是有限的吗?
小猫小狗的寿命有十几年,大象大约有60-80年。而在我印象里树木的生命除去天灾人祸近乎可以活上几百几千年。初中读过一本对当时的我来说特别厚的爱情悲剧小说《菊花香》。因为时间久远,只依稀记得是个类似于蓝色生死恋般的唯美爱情故事,女主最后得了绝症,但她却表达过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她说她会成为一棵树,永远守护她爱的人。
那时,我对于树便有了崇拜和敬畏,对万物最深的眷恋莫过于化作一棵树去陪伴,不转不移,不老不死,永恒坚守。
树木的长寿是源于不中断地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靠的是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负责长高,侧生分生组织负责长粗。在顶端分生组织中的细胞中具有端粒酶,因为端粒酶可以修复每次复制造成的端粒损失。所以从理论上讲可以无限增殖新细胞,于是它便拥有了长生的能力。
可是现实情况下,树木还是会死。或是因为成长过盛无法负荷,或是因为缺乏营养素最后一命呜呼。
一些供人们食用的果树,果农们几乎每十几二十年就要换上一批。其实如果不是一味在乎出果率进行人工干预,放任这些果树自由,它们也不必那么“早夭”。
我想万物的自然法则大抵还是有些相通的,那些无欲无求、心“大”的人好像都挺长寿,相反,上天好像都嫉妒急于求成的英“材”。

树木会有情感吗?
巴克斯特曾突发奇想把一块仪器的电极绑在植物上,当他点燃火柴靠近植物时,记录仪的指针剧烈晃动,这表明植物有“恐惧”这种情绪,当他多次将火靠近植物后,植物对此不再感到恐惧。随后他当着植物的面将海虾丢进热水里,植物再次产生了强烈的恐惧。
又一次尝试中,他将测谎仪绑在一株龙血树的叶子上,当他给龙血树浇水时,惊讶的发现测谎仪的曲线急剧上升,和人兴奋时的曲线如出一辙,以此证明了植物几乎具备人类的各种基础情绪。
这便是1966年著名的巴克斯特实验。
可是这就能说明树木是有情感的吗?其实也不尽然。怎么定义情感好像才是答案的关键。好像人的本能就会告诉你自己喜欢哪一类人,讨厌哪一类人,羡慕哪一类人又害怕哪一类人。我们也能很清楚的表达出这种感情,比如我很期待自己欣赏的作者回复我的留言,并因此感到快乐和雀跃。
可是树木不会表达,它唯一能表露出来的相似处无非只是一些仪表数据的变化,可是谁又能排除这仅仅只是仪表数据层面的原因并不涉及情感方面这种可能呢?
我更倾向于认为树木确实有很长的寿命,可是并不具备我们人类所感受到的那种情感。

一棵树会无聊吗?
一棵树只会沉迷于不断生长和发育,一刻不停地为长出新的枝桠,新的年轮努力,他并不会产生我们人类感知到的那种无聊的情绪。
言归正传,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侃侃而谈呢?源于朋友圈一则动态,前同事上传了一张美轮美奂的极光照片,并附语“我心中念念不忘想要去看极光,看浩瀚星空中点点的星,银河闪现,天边闪动神秘的光。这是我计划了很久的旅程,很近又很远的梦想。”
我顺手点了个赞,仅此而已。曾经,对于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微信好友的关于旅游关于远方的动态,我都会暗生羡慕。希望自己可以摆脱工作的束缚去“远方”深度游。希望自己可以试着急速下坠,体验跳伞的快乐。希望自己可以游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可现如今,慢慢觉得所有可以用金钱和时间短期达成的事好像都不大能激发我的快乐情绪了。这种感觉其实很糟糕,就像是你忽然意识到人固有一死,然后消极地摆烂。
曾看到一种说法,大多数人现在经历的痛苦大多来源于认知和欲望的不对等。那些让我们情绪变坏的思想和认知都是我们需要极力去扭转或摒弃的。
即使终点是死亡,可是这段旅途却可以精彩独特。
树木的一生只能伫立在原地,但他都不忘乎成长。春天,新芽萌生生机勃勃。夏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秋天,树叶凋零萧瑟凄凉。冬天,枯藤老树向死而生。
于是,我仰望一棵树,因为虽然它无法感知情感,可每一天仍然在努力生长发育。
但转念细想,难道不更该称颂自己吗?
因为我们明明能感知到悲苦嗔痴,但仍可以抵御住所有负面情绪自我成长和前行,这难道不是一件更了不起的事吗?
一棵树会不会无聊无甚紧要,为盼能像一棵树一样,坚韧且执着,勇敢且坚定。
虽然未来道阻且长,但总会找到让自己坚持好好生活的理由。风雨凄凄一时终会迎上阳光明媚,因为这样才更适合一棵“树”的成长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