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坐在吴淞中学的操场,操场边的花一簇簇,在阳光下黄灿灿地透出秋意。阳光明晃晃地照在我的身上,暖暖的,眼里一切,都是熟悉亲切的模样。距第一次来这里,已有半年。半年里,常常回想起这所学校,那位校长,那些个老师,和那间教室。
有记忆的校园
今天走进校园,又见到温婉优雅的李主任,听她轻轻地讲述,饱含深情地给我们一一介绍校园,我们的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谈话声会低下来。我想起同伴的疑惑:偌大一个校园,这么多学生,为何如此安静?吵吵闹闹是校园的本色,沉静典雅也是校园的风格。在这个有着小桥流水,茂密树林的园子里,也许吵闹会惊扰了这般景色。我相信在这里,有着很多如李主任一般的老师,以自身的优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然后一起赋予了校园特有的韵味。
我没有走近去和李主任打招呼,我猜她早已忘记了我。却在我们眼神交汇的一刹那,她笑了,对我说:我记得你,你来过。我也笑了,满是被惦记的欣喜。坐在第一排,看着学校的微电影,等着张哲人校长的讲座,却被她轻轻拍一下背,告诉我:校长来了。一扭头,看到张校长正站在会场的后面,微微笑地,看着我。跳起来,小跑过去,和张校长握手,听他说一直有关注我的朋友圈,关注我的成长,遇到从成都来学校参观的老师,他甚至会问:你们是否认得成都的那位小刘老师?仅仅是半年前来吴淞中学时,我们之间有过短短的交流,却被张校长如此关爱,很意外很感动,真切感受到一位前辈对后来者的鼓励和期待,也因此很羞愧,知道自己还需要更努力才能不负所望。
和他们相会后,又来到操场,坐下,看操场边的那棵繁茂的大树,看这一草一木。半年的时光,说长不短,在这座校园里曾留下过我的踪迹,我的记忆在这里停留,而刚巧,这里的人们也还记得我,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而在这所百年老校里,曾留下过多少故事?经历过多少风雨?也许,那些树木都记得。
自由的背后是什么?
上一次来吴淞中学,被张校长深刻的教育思想、扎实的教育实践和真诚的无私分享所震撼所打动,这一次张校长和我们分享的主题是“把学校当作实验理想的自由园地”,诗意的一句话,背后是怎样的思考和实践?
看到这句话时,我在想,在这所学校里,“实验理想”既是针对办学理想来说,更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学生们在学校的22间个性化实验室群——道尔顿工坊、在26间人文类研究型课程基地——观澜书院探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寻找自己的理想。我曾看到他们在小河里试验航模,在道尔顿工坊请教老师课题研究的细节,在图书馆探秘……在依然追求整齐划一的教育的大背景下,他们自由的、个性发展的成长状态让人心生向往,也让我想要去探循这份自由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我们该培育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个教育人都会去思考的问题。张校长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深为认同,我想,也许正是有这样的理念,所以让学生进行实验理想自由有了根基。在追逐分数的疯狂中,很多高中学校的教学一切以高考科目为重,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都靠边站。这种急功近利,牺牲的是孩子的长远发展。高考很近,人生很长。在这里,不仅着眼于学生的高考,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课程设计力图将所有科目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着重培养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技能与素养。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而最终,培养的落脚点指向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我看到张校长刊发在《新民晚报》上的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办教育要有一鼓作气的魄力,我想,开始和坚持这样的有益的实践不仅需要魄力,还需要足够的教育变革的勇气。这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也不是一昧孤勇,而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和坚定了方向的探索。甚至,我在猜测,在改革之初,还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我曾经分享过这样的两句话:“我知道,我改变不了社会,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也知道,我改变不了整个教育生态,但我可以营造我的班级生态。”只有我自己知道,云淡风轻的两句话的背后,我曾经扛了多大的压力,付出了多少努力,又要有多么坚定才能坚持。一个学科课堂如此,一个班级生态如此,而一个学校……我难以想像会遇到多少困难。张校长告诉我,他们的学生入口成绩约排名上海50位左右,但高考出口成绩却在20多位,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考成绩的提升、学生素养的培养,二者之间本不矛盾,但常常难以兼顾,因为这意味着学校、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张校长在文章中写道:“ 初行的步伐总难免艰难而稚拙,但我们坚信“行者常至,功不唐捐”的古训,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坚定的探索和理性地思考。”正确的方向、坚定的探索、理性地思考,这是张校长给我们进行教育变革所指出的路径,也是这所学校里学生进行实验理想自由的保障。
我在道尔顿工坊遇到好几个学生,正在向不同的导师请教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告诉我,他们人人有课题,课题的方向五花八门。我自问,如果是我来带孩子们做这些课题,是否能胜任?对于这一自问,我很心虚。看学校拍摄的一部微电影,片中的老校长说:“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底”。简简单单一句话,诠释出对这个职业的专业要求。无论我们做得多么精彩,教学教育行为的基点都是学生的生命成长,都是“目中有人”;而如何更好的推动学生的个性成长,唯有在不断学习中做到“心中有底”。正是有了这样的职业观的传承,这所学校的老师们才能将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联系在一起,引领学生把理想当成实验,去自由地尝试,去体验去寻找。
张哲人校长亲切的鼓励让我很感动教室里的森林
在这个自由的园地里,道尔顿工坊是不得不提到的。它有22间个性化的实验室,各有特色。而我两次来,都在同一间教室驻足不前。
每当走进这个教室,就像闯入了森林。这是一间神奇的教室,有着各种各样的水培植物,城市里常见、不常见的植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棉花、罗汉松、多肉、水稻、兰花……它们生长在矿泉水瓶里、竹筒里、自制的陶罐中,却像生长在森林里一般自然,透出各自的美。学生在这里做着各类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课题:研究废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的影响、研究有机肥、研究利用雨水无土栽培……各种课题构想让我大开眼界。
这座校园里有一片“森林”——秋日再探吴淞中学记这间教室的指导教师陆元解让我印象深刻,他今年66岁,是吴淞中学聘请的指导老师。每一次见他,都能感受到他对于这些植物发自内心的爱。那些废弃的瓶瓶罐罐,在他和学生的手里,都变成了艺术品,造型奇特,创意十足,与里边栽种的植物相得益彰,有了和谐的美。
这里,仅仅是一间教室,却也是一片森林,给学生无限可能,任他们探秘。我相信,在道尔顿工坊的每一间教室里,都有着一些森林的秘境。而这所学校,也像是一片森林,有着丰富的资源,每次来,都能让我们收获很多。特别感动的是,在这里遇见的每一位老师,无论是张校长、周璟校长、李主任,还是陆老师,还有我上次遇见的小吴老师,都是那么无私的想要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这份无私里透出的真诚大气,既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也是一个校园的文化自信,更有着教育者的情怀与担当。
感谢吴淞中学,让我们看到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我们仍然可以着眼于学生,做出教育的变革,在学校里栽种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
感谢周璟校长的精彩讲座和李主任的一路陪伴 2019.10.30吴凇中学操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