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议论文,我依然采用君姐的共鸣与争鸣的方法。
一、共鸣
共鸣部分,要找出中心论点,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了论证。这一篇课文想要引起共鸣,就必须要从他们自身的实际出发。因为学习了这么多年,想和做他们其实已经实践了。他们学习了很多技能,有的同学学习了很多乐器,或者是体育技能,这些都能够用来论证一下想和做的关系。
(一)找出中心论点
首先找出中心论点,在课文中的第几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合作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二)分析作者态度,学表达观点的方法。
1.中心论点在中间,那么前面几个自然段在论证什么?
论证了两种人。第一种是只会空想的人,第二种是只顾做事的人。他们两种人的特点各是怎样的?空想的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有许多念头,可是从来没有认真地做过一件事情。只顾做事的人只会埋头苦干,不会想,都是按照别人的指示或者一贯的方法去做。
2.人们对这两种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人们瞧不起前一种人,因为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为什么会赞美后一种人呢?因为他们能够埋头苦干。作者两者都不赞美。“并不值得赞美”有时候一个高明的作家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字里行间透露了自己的观点。
3.除了我们刚刚找出来的这些直接表现观点的以外,还有没有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观点?你从哪些字词还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
(这里可以板书对比,人们的态度和作者的态度。让孩子们去文章中找体现作者态度的关键词,小组合作,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都找出来。)如:只会、不会,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只顾、一向、依葫芦画瓢、从来、固然、但是。
方法总结:如何表现自己的观点:直接提出观点;运用副词、不同词性的词、关联词暗含自己的观点。
(三)联系实际:那么你认为觉得自己更多地属于哪一种人?为什么?
(先自己谈一谈,给学生做个示范,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表达。)
我觉得我更多地属于后一种人,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非常忙,但是往往一天忙碌下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做成。有时候忙碌真的会给我们一种假象,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并没有进步。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困惑和困难,空想的人,困难是什么呢?我想往往是想好了的所有事情,但是无法下定决心去做,因为各种因素没有去做,比如说别其他的东西吸引了。现在的诱惑真的是太多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围绕在我们周围,很容易把我们的原计划打破。或者是想着要做这件事情太难了,畏难情绪严重,所以直接就放弃了。其实这样的人关键缺少的是执行力,而执行力是需要自己不停地修炼的,所以外在的方法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只会埋头做事的人的困惑呢,是我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还是不会想,总感觉进步不大,感觉付出大于收获。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两本书。一本叫做《异类》,一本叫《刻意练习》。第一本书作者所强调的观点是:任何事情,只要你坚持做够一万个小时,你就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到极致,在某一个行业中成为佼佼者。可是我们会发现一个悖论,那就是很多事情很多人做了一辈子,为什么不是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呢?就拿老师来说,很多人教了一辈子的书,可是仍然没有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几十年以后还是原来的样子,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教书这件事情越来越倦怠。为什么?因为这样的老师只会做事而不会思考。所以,人真的要多读书,多读书才知道该如何思考。而《刻意练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才是有效的,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练习,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一万小时,这其实就是想和做的结合。
你能不能谈一谈比是属于哪一种人呢?
(四)想和做如何联结
1.在这里,作者也教了我们如何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方法,大家有没有找到作者交给我们的方法?想和做如何联结起来?
“从实际出发”。要接近实际,如何才能够接近实际呢?要观察。观察就够了吗?不够,还要干什么?还要行动。所以作者认为,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行动接近实际。
作者举了一个游泳的例子,不能只观察,还要去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学会游泳。没有哪一样是不需要用行动去练习的。这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你们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学骑车、学乐器等等。让孩子们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想和做的理解。
2.请找一找,作者在文中还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空想家”和“埋头苦干”两种人,表明自己对这两种人都不赞美;列举学游泳的例子,说明了想和做联结才能学会游泳,突出想和做联结的重要性;列举学校里“用功”学生的例子,说明光会做不会想是学不好的;举出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课堂活动,说明不只是学习,其他的活动也需要想和做结合。
比喻论证:把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比喻成牛马,论述了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的可怜可悲,语言生动,使说理更加形象。
道理论证:“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一个观点。通过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对比论证:通过在学校里“用功”却不会思考的同学和能想出有效的方法的同学进行对比,证明“死做”的结果是事倍功半的,做要靠想来知道的观点。
无可否认,想和做联结的确是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二、争鸣
争鸣部分可以抓住胡绳对两种人的描述来进行。另一个方面,可以拓展一下心理学的研究,心理性训练在体育训练中的作用。
(一)是不是真的存在只会空想或者只会埋头苦干的这人呢?
“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情。”
“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我们有人“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情”吗?没有吧,不说打游戏了,就说学习把,在学习上,也不可能有人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吧?再不认真的人,在学校的这么多年,也一定有认真的某一个时刻。那埋头苦干的人是不是“从来不想一想”呢?也不可能,人不可能不思考的,虽然作者把这样的人比作牛和马,可是人毕竟是人,不是牛和吗。人生来就会思考,没有哪一个人从来都不思考的。所以这里胡绳的表达太过绝对了,他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忽略了人本身的特点。
可是我们是不是就能说胡绳这篇文章一无是处?也不是,因为它有缺点,也有优点。他在这里表达太过绝对,可是有的地方他还是注意到了语言的准确性的。比如说这几句:
1.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 ,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往往”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赞美埋头苦干的人,增加了语言的准确性。)
2. 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一条路”说明这只是其中一条路而已,并不是唯一的一条路,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
(“水禽类”而不是“禽类”,去掉了“水”就包括了不是栖息在水中的禽类,观察它们无法学会游泳。)
2.只想不做是不是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呢?
有科学家就在专门研究一个心理领域的内容,叫做“心理性训练”。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料。
身为亚利桑那红雀队(Arizona Cardinals)的四分卫,卡森·帕尔默(Carson Palmer)曾为球队赢得过两届NFL全明星赛。几年前,他因肘部受伤,不得不停止训练投球一周。但在那期间,他每天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练习投球。“你可以想象自己就站在中锋后面,手中拿着球,眼前是对方球员的防守。”他告诉ESPN。这似乎确实有些作用。接下来一个周末,帕尔默打出了他职业生涯最棒的一场比赛。
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究这一心理性训练的作用原理。1930年代,研究人员证明了,当你在想象某个举止活动时,你的大脑就会向你的肌肉发送信号——这个信号非常微弱,虽然你的肌肉并不会因此发生收缩,但它可能会帮助锻炼你的身体做出这一举止活动的能力。换句话说,心理演练可能会在你的大脑中生成一张蓝图——一份针对某项特定技能的脑内指南。
体育心理学家进行了成千上百项研究,将想象和实际的体育锻炼(比如扔飞镖、抛接球和跳踢踏舞)进行了比较。总的来说,研究表明,心理性训练确实能起作用。比如说,2012年的一项研究对两组各32位业余高尔夫球手进行了对比——一组业余高尔夫球手进行了击球练习,而另一组高尔夫球手手里拿着高尔夫球杆没有击球,只是在脑海里想象了挥杆的动作。在同样的训练时间安排下,两组高尔夫球手击球的水平都有了进步——训练后,他们击出的球和球洞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大约4英寸。
和实际锻炼相比,在脑海中进行想象锻炼有不少好处: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哪怕在受伤的时候也可以继续锻炼;这种锻炼方式很安全——对体操运动员这类从事风险较高的运动的人来说,这可是个加分项;而且,你还不会受到体能限制,可以想锻炼多久就锻炼多久。但这并不是说在脑海中进行锻炼就是件容易的事儿。“我们曾邀请奥林匹克级的运动员坐到我们的实验室里,进行两个小时的想象锻炼,”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一位体育心理学家泰格·麦金泰尔(Tadhg MacIntyre)说道,“等实验做完的时候,他们都累垮了。”
不过,这个锻炼方式也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如果你是个初学者,这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负面影 响,”
麦金泰尔警告称,“如果你想要通过想象训练罚球,但你却压根儿不知道合适的握球方法和动作,那你就很有可能会在大脑中锻炼错误的技巧,这会让你的技巧越变越糟糕。”
从这段材料,你看出来心理性训练是什么了吗?就是在不行动的情况下,只在脑海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训练,也是有效的,也可以提升你的实际能力。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发现,因为这就会给我们的认识有一个颠覆。当然,这个方法有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必须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基础,如果你是初学者,就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心理性的训练并不能代替行为训练。有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一组棒球运动员分成三组,第一组是用行动训练,第二组用心理性训练,第三组什么训练都不干。一个月以后,第一组的效果最好,第二组有一定的效果,第三组没有训练的没有任何效果。所以在运动员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身体训练。但是运动员是很容易受伤的,受伤的时候可以进行心理性训练。所以,这样的研究其实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绝对的。我们很多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都在发生。所以,永远不要限制死自己的思想。任何时候,做任何判断,都不能太绝对。绝对只在相对的环境下存在,不会永远存在。
争鸣的设计主要是想告诉孩子们,世界上很多事情不能绝对地说是对还是错。因为现在好多孩子的思想有些偏激。因为现在教材改版,现在初一用的是部编版的教材,而我们现在用的还是原来的语文版。我们到初二才学到议论文,而部编版在初一就学议论文了。有的孩子就在课堂上直接喊:“我们现在的教材很垃圾。”我不希望孩子们用这么绝对的观点去评价事物,所以想通过这篇文章的争鸣部分告诉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太绝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