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俗称“甲鱼”,又名“王八”,有的地方也称“水鱼”。鳖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自身特殊的身体结构,在水中也能长时间潜伏,分布极广。地处里下河地区的故乡,水网地带,河流纵横,沟渠无数,是鳖天然活动栖息出没的地方。于是各种各样的捉鳖捕鳖方法层出不穷,“戳鳖”就是其中一种。
鳖是一种杂食性动物,水中的小鱼,小虾,螺蛳,水中的漂浮物等都是它的美食,尤其喜欢腥味的食物,特别是猪肝,那时很多人用猪肝做诱饵,捕捉鳖。鳖生活习性喜静,喜阳,喜干净,怕惊,怕风,怕脏。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气温升高,在深水中冬眠了一个冬季的鳖,就开始活跃起来,爬出水底泥沙,外出觅食,经过几个月的滋润,油菜花开时,是鳖最肥的时候,农村素有“菜花鳖”之称。鳖生性不但喜欢清静,而且警惕性强,稍微有点响动,人影晃动,水声惊扰都会沉入水底。
夏秋季,鳖经常会爬上低矮的河床,产卵。鳖产卵一般都喜欢在浅滩,水质比较干净向阳背风的地方产卵,然后会把卵用土覆盖好,普通人人很难看出,鳖在爬行时会分泌一种粘液迹和自己特殊的印记,到时再根据痕迹原路返回河里。有经验的捉鳖人根据足迹,寻找蛛丝马迹,有时都会有意外的惊喜。
当鳖在岸上受到攻击,危险,和天敌,立即会自我保护,爬行速度惊人的快。无法避免相对时,本能的就会把头和四肢缩进壳内,或者是张嘴就咬,咬住了就不会松口,大有一种视死如归,同归于尽的气概。所以,家乡人都说惹东惹西,就是不能惹“王八”,谚语说;“王八”咬人—死不丢。后来,人们常用来指那些蛮不讲理,胡搅蛮缠的人。
鳖也会经常浮出水面呼吸,晒影,一到夏天高温炎热天气尤为频繁。每当酷热无比,正午太阳炙烤的时候,很多鳖都会浮出水面透气,有经验的“戳鳖”人都称这个叫鳖晒影,是“戳鳖”的最佳机会。
阿平,不高不矮的身材,眼睛炯炯有神,经常留着个平头,为人豁达开朗,仗义。整个村里的人都叫他“鱼鹰”。那犀利的眼神,天生的捕鱼,捉鳖专家。钓鱼捕鱼那些事,都不值一提,一出手,养鱼人都乖乖讨饶。养鱼的促侠鬼,每到春节都送点鱼把他家过年,或者平常行船布网,有鱼都把两条他,阿平为人义道,家门口那么熟悉,不好意思再钓,再抓鱼。
从那开始,阿平就一门心思“戳鳖”,并慢慢深知道鳖的特性。有时正午喜欢草帽一戴,浅色衣服一穿,鱼叉一拿,仔细观察河面的动静,河面的一举一动,都不能逃过他犀利的眼睛,在河岸堤旁轻轻地来回晃悠走动。“戳鳖”很要有耐心,性子不能急,有时候守在有鳖有可能出现的水面,都纹丝不动,不亚于如临大敌的严肃,有时守半天也一无所获,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这对他来说都习以为常了,守候中就有希望。
阿平“戳鳖”,一路上是轻手轻脚,一旦发现鳖的踪迹,发现鳖出来晒影,就会选定有利地形,蹲下,屏住气息,眼睛目不转睛,观察水面动静,不敢有一丝响动。鳖探头探脑,伸颈张望,放松警惕,漂浮出水面,机会就来了,阿平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锁定目标。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双臂一轮,一个箭步向前,双手往前一送,鱼叉如离弦之箭,呼呼生风,一团黑影,直射水面。
鳖刚感到水面疾风一点晃动,缩头立即下沉,哪知鱼叉直奔鳖身下部,刚好穿刺而过。有经验的阿平,看见鳖都不是照水面鳖身直刺下去,考虑到光的折射角度,算好鳖下沉的速度,几秒时间,照鳖水底身下部刺,可谓分秒必争,计算精确,手眼动作配合到位,这也是无数次实践的经验,稍微一走神,鳖就逃之夭夭。所以,会“戳鳖”的人,一般都是捕鱼的高手,深喑鳖的习性,这也许就像人生中一样,要想成功,必须多付出,知彼知己,才能立于败之地,没有人随随便便就成功,你若太随便,就不会成功。
一般刺中深的鳖,阿平都不担心会跑掉,如果刺中不深,则快速跟进,速度时间赛跑,晚了就会挣脱,空欢喜一场。阿平一般都会一个箭步,跳进水中,拿住鱼叉杆子,轻轻挑起,慢慢往回收叉,如果在河中间,还要游河去拿。会“戳鳖”不仅要胆大心细,还得会游河捉鳖,勇敢果断,想做好一件事,不是随便那么容易。
在乡里,我最佩服像阿平这样的“戳鳖”人,虽然是游戏人生,但是也有一种吃苦的精神,他身上有很多常人都没有的睿智豁达。高温下,谁不想在家里凉快凉快,午觉睡睡,还出去要经受烈日暴晒,不仅能吃苦,出手快,身手敏捷,手眼协调,灵活,耐心,守候,确实非一日之功。坚守坚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人海浮沉,倘若多点像“戳鳖”的执着,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成功离你还会远吗?
时过境迁,现在生态资源,环境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茫茫水乡,很少再见到那野生的鳖影。每到夏季,浮萍,水葫芦,水花生泛滥成灾,堵塞河道,水质严重变坏。面对这样的水上草原,绿色生态,有几个人能笑得出来?“戳鳖”,自然成了新时代的天方夜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