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61348/65557593eea5f03e.jpg)
《道德经》第十九章赏析
――――牧童对绝、弃、文的理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此三言也)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先看字义解释
绝的基本释义
1.断:隔~。络绎不~。
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望。弹尽粮~。~境。
3.副词。1. 极:~大多数。~妙。2. 全然;绝对:~无其事。
4.独一无二的:~技。
5.气息中止;死亡:气~。悲痛欲~。
6.绝句:七~。
牧童认为取4(独一无二)较为适宜。
弃的基本释义
1.放弃;扔掉:抛~。舍~。遗~。~权。~之可惜。
2.姓。
弃仍是取其本义:扔掉
文的基本释义
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英~。
2.文章:散~。议论~。
3.文言:半~半白。
4.指文科:~理分科。
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职。~武双全。
6.柔和;不猛烈:~弱。~火。
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缛节。
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双颊。
10.文饰;掩饰:~过饰非。
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不值。
百科释义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符的基本释义
1.符节:兵~。虎~(虎形的兵符)。
2.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
3.符合(多跟“相”或“不”合用):两个数目相~。他所说的与事实不~。
4.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护身~。画了一张~。
5.姓。
牧童认为文取文章较适宜,延伸点就包括公文(政令)以及著述立说以文字的为主的本章(册藉)。
绝圣弃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圣者是不自满的。弃智不是扔掉智慧聪明知识,而是认识到学无止境应虚心。这样,影响到教化到的民众会受益百倍。
绝仁弃义,义是由仁派生而来的,多时“仁”在先“义”在后,是组合成“仁义”使用的。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仁是要应时势的不同扔掉有悖于正在进行的义的。此处的义可理解为“情谊”,亦可理解为与仁相悖的小义。注意,仁义是相辅相成的,但有范围时势不同产生点冲突。如媳妇和婆婆掉水里先救谁?如一人得道是否鸡犬升天。如妈和媳妇闹别扭如何和稀泥?牧童认为此处的义是小义,是与仁有冲突的。只有保持仁爱与正义,才会使上孝下慈现象普遍。
绝巧弃利,独一无二的技巧(能)的养成是要抛弃利益杂念干扰的。一心一意工于技,心无旁念,且不倡以技易物,自然盗贼就不光顾了。当众人都得知以技博财物时,都认为技能不错必是“土豪”,家有金银隔壁有称。一传十,十传百,就引起了盗贼的注意。
这三方面教化(册藉或政令)不足,使它(利、智、义)有了滋生的空间。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做到“见素抱朴”,节欲之后“少私寡欲”。做到这两点后学习或教化民众就容易多了。
本章被“大家们”解读为治国策略,这也没错,牧童只是牧童,解读时更偏重于社会的基本元素――――人。不可否认的是人的被教导只能是两种途径,一是严以自律克已复仁复礼,二是被社会上层建筑(庙堂之上)以“文”约束。直白点就是一是主动一是被动。治国也好治人也罢都是老子的本义。只因老子生在春秋时代,对王室没看法与韬略是不可能的,公务员的身份应是忠贞有加的。然群雄并起的原因老子认为是未节欲的结果。
注:字义的解释转摘自百度汉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