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在我这儿是读不完了,总是读着读着就断,不知道为什么,那就继续搁置吧,这个月转而去看了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自己印象很深。
阿德勒所说人类遇到的问题归于三个,一是基于地球资源环境的限制在地球上生存。第二是人与他人合作关系,寻求社会上的成功。第三基于两性,也就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处理。
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开创者,专门研究人这个个体,讨论如何过是有意义的一生。我通读下来,他所强调的是要有与他人合作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才能是有意义的一生。初读,我以为他说的与他人合作是左右逢源的人际交往,后来觉得他的与他人合作,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而是更广义上的为他人,为人类着想的一种维度。
我隐约看到了中国儒家的影子,都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但总觉得他过于单一。研究人的关系中国绝对不是第一也是前列。这一年看老庄比较多,等过一段时间还是要再看看儒家经典,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领悟。不同的是他是在人与人平等的理念下,发展与他人关系。这一点在儒家是以尊卑为基础的。
另外,将毛姆和阿德勒放在一起看,阿德勒是给人提供一种如何成功的路径,过于理想化,而毛姆是指出了人性的善与恶。
阿德勒认为人都有自卑心理,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还是老人,自卑感与生俱来,但正因为有自卑感才给人向上的力量,是积极的。自卑感与自卑情结是两个概念,自卑情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遇到难事,没有做任何努力就已经给自己下了不会成功的结论,因此也不会去开始,这是自卑情结。
生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生命意味着什么?”平心而论,他们都是在受到某些挫折后才想起追问这些问题的。如果生活一帆风顺,他们永远也想不起这些问题来。
这一段非常同意,人只有在遇到挫折时才会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且挫折越大想的越深。而阿德勒认为人如何生活应该以人生意义为指向的。
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表明了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思想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出来,反映出我们的行事标准、追求目标和愿望。
对他人有所贡献,关注他人利益,寻求与他人合作才是生命的意义,这对很多人而言是个崭新的观点,他们可能会对其正确性产生诸多的疑问。
读这一段不自觉与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对比,阿德勒认为关注他人是生命意义,而毛姆在月亮中探讨的是个人的理想,精神自由。主人公主动切断一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完成人生的精神自由。这算与他人合作吗?显然不算,但最终他却为艺术做出了更有利于世人的事,所以同时看这两个人的作品会不会精神错乱。也许是我理解有差。
读下来,阿德勒这种思想是基于欧洲文明,美国与欧洲是一脉相承的,但很明显差距巨大,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有媚欧情结。美国过于注重个体,隐私,总是有疏离感的一种文化,这从他们房屋分布都能看出来,很多人家自己一家住在山上,茂密的树林里,跟别人有多远离多远。
当然不否认,有很多社区是很注重邻里关系,但他骨子里是独立的。就如同老人与海里的老人,八十多天没有捕到鱼,他所想仍然是一个人奋战。这就是他们崇拜的个人意志。所以,哪种文化更好?没有定论,不过从历史角度,人类繁衍角度应该是合作更重要。
读自卑与超越让我又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这一年我确实有点矫枉过正了,在家看孩子看的我不是没有了自我,而是自我太强了。我经常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说我老公以前挺理想化,我现在比他有过之无不及,应该适当向回修正一点。保持自我,也要和别人适当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