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学过杨绛先生的《老王》,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想起老王的故事,并且杨绛先生的名字也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
至于为何对杨绛先生那么“过目不忘”,我觉得应该是她的文章能让人感到真情流露而不是矫揉造作。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被华丽的辞藻迷失了双眼,以为文章就该文采斐然才能算得上好文章,可是杨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文章重要的是情感的流露,并非词语的堆砌。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钱瑗相爱相守的时光,他们的生活就像普通人家一样简单质朴又充满欢声笑语。而所有快乐却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戛然而止,“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幸福的家庭并非没有遭受过苦难的洗礼,而是在面对磨难的时候,幸福的家庭紧紧团结在一起,而不幸的家庭则如一盘散沙罢了。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在一起风风雨雨几十年,共同度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难关,钱先生曾说:“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从他们相遇开始,命运的红绳便紧紧地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就算死亡也没能将他们分开。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想进来。”他这么通透的人居然真的陷入了婚姻的围城,而且心甘情愿做这座围城永久的居民。可想而知,杨绛先生一定是个有魅力的人。
杨绛先生是个独立且要强的人,我还记得《我们仨》中有一段他们夫妇参加“世界青年大会”的故事,钱先生受邀作为“世界青年大会”的代表,而杨先生则是“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杨先生还得意的说:“我和钟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
舒婷在《致橡树》中说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杨先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性,她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和坚持,也懂得只有势均力敌的爱情才会长久。
提起许广平,也许知道她身份的人会这样介绍她——鲁迅的妻子,而别人不会这样去介绍杨绛先生,因为她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作家、翻译家,还必须尊称一声“先生”,即使是“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也没有这种待遇。
杨绛先生虽然独立且好强,但是她也是个好妻子。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家中事务,即使刚开始很生疏也不气馁,杨先生说:“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
杨绛先生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钱先生就每天做好香喷喷的早餐端到她的床头,用香味“逼迫”她起床吃早饭,“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
钟书先生没有指责妻子“懒惰”,他用自己的行动包容着妻子的缺点,渐渐地改变了妻子的习惯。不吃早餐对身体不好,钟书先生从没这么和妻子说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妻子的爱与关怀。
杨先生爱整洁,她搭毛巾必须边对边,角对角整整齐齐,可是女儿和丈夫却认为费事,经常随便一搭就完事,她没有立即上纲上线指责他们,而是在他们随手一搭后去把毛巾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他们并没有觉得家务事是鸡毛蒜皮琐屑无比的事,钱先生也并没有迂腐到觉得家务都是女人的事。他们在一起摸索学习,互相说笑嬉闹,然后共同找到在生活中相处的最好模式,那就是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进步。
他们的生活就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平淡又温馨。即使后来经历了新中国的动荡,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以及后来钱瑗和钱钟书先生病重,杨绛先生都顽强地挺过来了,她用自己的乐观战胜了生活中的苦难。
钱钟书先生和钱瑗相继离世的打击让杨绛先生心碎,“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从此她再也没有“家”了,因为家中已没了亲人。也许到这里我们都会以为杨绛先生从此郁郁寡欢,不思进取,浑浑噩噩下去,可是她却是个乐观地人。
在他们去世后的将近20年间,杨绛先生都乐观地活着,并且在96岁高龄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在102岁高龄的时候出版了《杨绛文集》。她就像《活着》中的福贵,不管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仍旧乐观地活着。
人们羡慕林徽因拥有良好的家世和绝世的美貌,羡慕她让风流才子念念不忘,而我却羡慕杨绛先生,她简单质朴却拥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乐观的心胸,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仍旧不失天真乐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