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没有咨询目标是致命性问题,一般解决疑惑的谈话虽不是心理咨询,其实也需要确定一个谈话目标,否则说了半天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不说,对于解决问题无事无补。一切围绕谈话目标讨论,交流才会有的放矢,才会积极有效,因为所谓有效就是是否实现了目标。没有目标的交流或者咨询就是盲人摸象而已。
心理咨询群里朋友抛出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四岁孩子对爸爸妈妈说话“凶巴巴”,引起孩子爸爸的担心,请求处理,具体情况如下:
“我和他妈妈最近都明显地感觉到,跟小朱朱的交流中他会经常使用“我给你说”这个句式。这让我们感党到他象个小大人一样。有时候,他说“我给你说”时,语气还凶巴巴的。譬如说,他玩的某个玩具,我拿来玩,但可能没有使用对。他凶巴巴地说:“我给你说,不是这样的!”然后,把东西拿过去,给我进行指导。
这个时候.他说的“我给你说”里面是有气愤的。气愤仕么呢?气愤我会不会把他的玩具搞坏?这里面也是有权威的,他就是权威。
我便觉得有些尴尬。家里突然出现了个小大人。我们应该如何办?这事还蛮棘手。如果我们打掉他的权威,是不是也就伤了他的自尊和自信?如果我们服从他的权威,会不会是溺爱?”
养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富有爱的爸爸妈妈,关心的多考虑的就多,担心也就多起来。这个情况不难理解,其实,我遇到过一个类似例子,有次活动中有人说起关心父母却得不到理解,有些激动,我说了一句话“越是关爱父母的子女越是容易感到愧疚,您说是吧”,顿时得到对方的认同。
对于这孩子语言和行为表达,孩子爸爸有些焦虑担心,也是自然正常的,因为这是不同以往的变化,就此我把群里朋友列出的一段模拟对话加了最后一句话:
“孩子:我给你说。
爸爸:好啊,那你说说看。
孩子:不是这样的!(凶巴巴的)把玩具抢过去。
孩子:我给你说,是这样的!”
“爸爸:是这样啊,你是想告诉爸爸要怎么玩是吧,咱们一起玩一会好不好。”
我看到这个信息的第一感觉是这样的,直言“感觉家长太在意孩子语气了,要是这个年纪孩子爱眨眼,尿床,等等问题,还不焦虑不安的不行啊。减轻家长焦虑是首要,不过分关注问题,搞好亲子关系就一定没有啥事的。”
这样的说法当然比较突兀,也属于强烈分析吧,因此引来这样担心:
“一次这样OK,如果这个爸爸发现孩子超过一个月还是这样说话呢?”
“我们告诉这个爸爸焦虑都是他构建出来的有助于他降低焦虑吗?”
当然也不乏积极关注回应者,还有很多群友纷纷表达看法:
“关键是“相信”时间是良药。”
“我妈跟我说我幼儿园有一阵天天回家就骂人。就是mlgb,cnm的……我爸要批评我,我妈说别管。结果一周过去就不说了。”
综合上面这些讨论,包括我自己的看法,其实都犯了一个大问题,一个最根本的致命的关键因素,就是没有确定谈话目标。
心理咨询中没有咨询目标是致命性问题,这种解决疑惑的谈话虽不是心理咨询,其实也需要确定一个谈话目标,否则说了半天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不说,对于解决问题无事无补。
比如这个年轻爸爸问题看似寻求办法,如果我们说告诉你方法就知道怎么办,可能吗。因此要先和谈话者协商好一个谈话目标,比如说你想怎么办,你希望我帮助你什么,你希望改善什么,这个目的一定是可行的、积极的、具体的、双方认可的。
一切围绕谈话目标讨论,交流才会有的放矢,才会积极有效,因为所谓有效就是是否实现了目标。没有目标的交流或者咨询就是盲人摸象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