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水木下村
遇见下村是缘分。我们原本是沿着海边的马路走的,想去看看大海,却没找到合适的驻车地方。正打算原路返回到银滩公园汽车露营地驻车,一扭头看到路边上有一个红色牌子,牌子上写着“水木下村”和一串电话号码。既然是一个村落,也一定会有停车的地方。我这么想着,把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士,从她的话语里才知道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自驾营地,是村集体的。一听说村集体,我一下子就感觉和他们亲近了许多。我们也是帮助明台村建了一个自驾游营地呢。心里觉得的亲近,便很自然就去入驻营地了,这是村集体的自驾游营地。这里也是刚刚建好的下村村集体自驾游营地。营地里每一个车位都安装了水电桩和洗菜池,每个车位还铺设了生活区域木平台,超级棒。
下村村子不是很大,却很古朴,村子里多是老房子,老房子又多是一层结构,青瓦墨墙,很庄重。村子里也有一些新盖的三层楼房,给古老的村落增添了现代的气息。老房子看上去更有美感,更有历史的沧桑感。时间的年轮刻印在了每一幢房屋上。每一段围墙上也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下村之美,天老地荒,《北海地名志》记载:下村,约建于公元1870年(清同治年间),村民原从福建迁居龙潭,后向下而得名。下村是北海最早的dan族。下村不仅仅是村子的建筑风格美,它的美还体现在了村子对面的海岸,海岸边有向海里延伸着一条又宽又长的红树林林带!有红树林的海岸大多都很富饶,下村便是。红树林会阻挡海浪,会把海浪带来营养物质留下。有红树林的海滩,海水退潮时会留下丰富的海洋生物。千百年来,这里便成了渔民赶海的风水宝地。海滩赶海挖沙虫挖蛤蜊也是渔民们深海捕鱼后的另一种劳动形式。赶海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浪漫,那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农活儿,他们要穿着雨鞋,戴着斗笠,身背箩筐,肩扛铁耙,他们要在海水落潮的时候,到海边用铁铲耙子挖蛤蜊、海螺、沙虫、泥虫等。农活儿虽苦,可他们硬硬把劳苦的赶海农活儿干成了一首诗,干成了一首歌。村子里文化墙上是这般描述:下村人的晨曲,清晨满海金,踏浪下村人。这里的海是下村人赖以生活、生存的海!我们每日都从这里走过!下村人的晚归,一篓沙虫一篓螺,我们淌水榄树过,退潮我们去,涨潮我们回,一条水路行到老,几多日月几多歌。下村的美,还体现在村民的勤劳、朴实、善良。他们待人很亲,让外来的人心有归属。他们时刻为游客着想。在营地大门口有一排棚子,棚子里准备了许多小耙子小铲子小水桶,还有许多不同码的雨鞋,一大摞斗笠也立在那里,方便游客去赶海的时候派上用场。村民们也都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而努力着。村民们对游客们的关心关怀,让每一个外地来的游客感觉到温暖。村子里有一所小学,现在还在为村里的孩子们上着课,村里也很重视教育的。
下村值得再来,来年再来体会水木下村的魅力。(20240129琼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