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从观复博物馆网站上买了几样瓷器,仿宋瓷器,淡淡的天青色在灯光下显得素雅。瓷器咱是外行,附送的一本小红书《生僻字字典》,引起我的兴趣。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对于这些怪字、生僻字就有一种特别的好奇,虽然它们不常用,但它的存在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也有它独立的尊严,不可替代。翻了一翻才发现,原来很多沪语方言中无法写出来的字原来都是生僻字,它们虽然长的诡异,但它们也是有着与常用字一样的温度,一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情感。
摘取几字,把玩一下。
浜(bang1),不要以为汉字是形声字,这个字念(bing1),它是“小河”的意思。在上海而言,带浜的地名不少,市区有“温藻浜”,浦东新区有“长浜”。从中也可以说明,很早以前上海这里应该是滩涂,湿地。
畚(ben3),不念“奋”,就是簸箕的意思。浦东沪语中喜欢说“畚箕”,不说簸箕。农村以前在自己场地上晒谷子,装袋时用畚箕抄起来装袋;或者扫地时把垃圾临时装在畚箕里,然后再倒到某地的一个临时过渡容器。
甏(beng4),就是瓮,坛子。但感觉甏应该比瓮小的一种细口坛子(想起了唐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他的“请君入瓮”的故事。瓮都可以装人,甏可没有这么大)。就因为是细口,所以当地才有这样的俗语,“饭瓜(南瓜)生了甏里”,只能看拿不出(或者称有看不能吃)。上海当地一般不说坛子,也不说瓮。这种细口的叫甏,敞口的就是缸了,诸如水缸,咸菜缸。
坌(ben4),就是翻地,刨土。当地人春耕时,把休眠了一冬的荒地开始耕作前,都需要把土翻一翻,农村就用铁鎝去把土翻起来,这个动作就是“坌地”。
滗(bi4),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去的动作。厨房里用盆洗米时,就是这个动作。把水倒出去,而把米留在盆内。
蚩(chi1),这个字的认识一般来自于一个先祖,蚩尤。但单独这个蚩是什么意思?在农村经常说一个人没文化,说话前嘴不搭后语时,说“蚩子”,不是“痴子”。痴,是痴迷不能说这个人没文化。虽然它们音相同,其实应该用“蚩子”表达才合理。蚩,无知、傻的意思。
凼(dang4),小水坑的意思,这个字是标准的象形字。下雨以后,在农村的泥路上或田野里就会有一个一个浅浅的小水坑,当地人称之为“水凼”。
籴(di2),按照这个字的组成就明白它的意思,就是买进粮食(米)。这里的买进粮食一般是那种商业行为,有一种买进卖出的意思。但是在方言中渐渐也变成就是到集市上买米,买米不叫买米,它就叫“籴米”。
熯(han4),焙,用极少的油煎。农村常做的塌饼(一种内有馅料的面饼,个头不大,比北方的馍小很多)做完后,就是在铁锅内采用这种“熯”的方式煎熟。
搛(jian1),就是用筷子夹。当地人家里来了客人,就喜欢在饭桌上给客人“搛菜”以示热情。
窭(ju4),贫穷的意思。这个字咋一看都以为自己认识,会念成“lou3”。看了字典才发现,原来念“ju4”。这才想起以前的古戏文里常有的念白,富人看不起穷人时常说的,“侬只穷窭!”。原来以为就是普通话的“穷鬼”呢,现在看来这方言的穷窭更胜一筹,双重说人家贫穷,骂人更狠。
㫰(lang4),就是晾的意思。当地人都会说,今朝日头好,衣裳汏好后,等特一歇拿出去㫰一㫰。不认识这个字以前,以为就是晾的方言读音。认识了才发现,这个㫰比晾更形象。好天气,不就是良日,这时才能拿东西出去晒啊,那不就是㫰吗。不得不佩服造字者的良苦用心。
脶(luo2),手指纹。在人的十个手指上一般都有纹路,分成“斗纹”和“箕纹”,这些纹统称为脶。在相学中对于这个脶还有很多说法,关系到你人生将来的命运。
扌歪(wai3),舀的意思。不禁想起了一首儿歌,说新媳妇比较笨,不怎么贤惠,不会干家务活。其中一句就是“叫伊扌歪 扌歪 水,拨起屁股摸螺蛳……”
其实这样的生僻字还很多,权且当做抛砖引玉吧。
2020.12.12 晨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