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更大挑战每天写1000字人民广场
古文观止‖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二十三)

古文观止‖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二十三)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8-18 09:57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秦王三问而范睢不答,不是不答,而是意在试探。因为范睢不能确定秦王的心思,毕竟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策涉及到骨肉亲情,罢黜外戚,虽是匡君辅国之事,却也不敢妄言。

但范睢之所以不敢直言吐露心声,并不是因为害怕,他知道一旦说出实话,必死无疑,但他不怕死。

因为从范睢的言谈中,我们便能感受到他本身的犹豫与畏惧,“非有所畏”、“臣弗敢畏”、“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人之所必不免也”等等。

范睢的这段话,句句不离生死,他不断地强调自己不怕死,但他怕的是秦王不采纳自己的意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都会死,无论你是圣人、仁人、贤人,亦或是天生神力,勇猛过人之人,都终究难免一死,死是一件必然的事,但死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同。

既然人人都要死,范睢的想法就是死也要死得其所,所以在他有生之年,他希望能够为秦国尽点绵薄之力,那么他也就死而无憾了。

接着,范睢又举出伍子胥的例子,以示自己愿意对秦王忠心不二。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

橐载【tuózǎi】,意思是袋装车载。当年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出来,他就是藏在一个袋子里,这个袋子装在车上当做货物,就这样才得以蒙混过关。

过昭关时,又因楚兵盘查严密,难以过关,伍子胥一夜之间竟然愁得须发变白,由于容颜改变,才走出昭关,一路艰难险阻,终于来到吴都苏州。

到了吴国,身无分文的伍子胥成了行乞之人。一日,身着破衣,蓬头垢面的伍子胥吹着官箫在向路人乞食,恰巧吴国公子姬光从大街上走过,见伍子胥鹤发童颜、眉宇中透着刚毅与智慧,觉得此人气宇不凡,便把他带入府中,经过交谈,公子光认为伍子胥是个难得的人才,可堪大用。

最终,伍子胥受到吴国重用,吴国因此而变得强大,而吴王阖闾也成为了春秋霸主。

这段是范睢以伍子胥自比,因为此时的范睢也是个流亡身份,与当年出昭关的伍子胥有些相似之处。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

范睢说,假如我能像伍子胥一样把我的一腔谋略献给大王,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得以实行了,臣子还忧虑什么呢?

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

箕子,殷商末期人,纣王的叔父,任太师一职。因纣王昏庸无道,劝谏无果,后解发装疯,被囚禁。

武王灭商建周后,向其请教治国之道,箕子提出“洪范九畴”,奉劝武王要仁政爱民,之后远走建立朝鲜王朝,称为“东方君子国”。

陆接舆,本名陆通,字接舆,春秋时期楚国人。由于楚昭王荒于政事,陆通不屑与奸臣为伍,以事昏君,于是装狂远离政界,世人称陆通为“楚狂人”。

此二人都因当时的君王昏庸无道,劝谏无果,而做出异于常人的举动,他们以发狂发癫的方式来对抗当时的黑暗统治。

然,虽如此,却未能改变现状,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没有为国家带来什么好处 。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范睢的意思是,我既不怕死,又不怕流亡,更不怕被羞辱,我之所以三番五次地敷衍您,是因为我担心我死后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亡,那么他们势必不敢再尽忠,他们不敢张口说话,更不敢到您面前给您谏言,于秦国而言,这是莫大的损失,秦国因此会流失天下英才。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范睢的睿智和高明之处,他既说明了自己处境之危险,又表达了自己的忠诚,然后又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让秦王忌惮万一日后事发导致范睢身死对自己的影响不好,所以,秦王就会尽可能地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至此,范睢前期的铺垫工作已经完成,抛出话题引而不发,最后见时机成熟,要水到渠成了,才把话题真正引到正题上来。

那么,接下来,范睢终于开始直击要害了……

欲知后事如何,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白话:范雎说秦王

    范雎来到秦国,秦王在宫廷前迎接他,对他恭敬地采用了宾主礼节,范雎表示辞让。这一天秦王接见了范雎,看到当时情景的人无...

  • 范雎说秦王(中)

    《古文观止》第五九篇 眼未涩 盖与状态有关欤

  • 范雎说秦王(上)

    《古文观止》第五九篇 白纸伤眼 一百余字 便已模糊 奈何奈何

  • 范雎说秦王(下)

    《古文观止》第五九篇 终于完结 老眼昏花

  • 资治通鉴-范雎说秦王

    范雎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与须贾一同出使齐国,齐王爱其才,私下赠送了礼物,须贾以为范雎暗地里将魏国情报出卖齐国,...

  • 资治通鉴

    秦国攻克了魏国的邢丘。秦王更加亲信范雎,让他执掌国家大事,范雎便乘机劝谏秦王道:“我在崤山以东居住时,只听说过齐国...

  • 范雎复仇

    秦王问范雎内政的事儿,范雎说要拿大权。之前在山东的时候只听说过太后和国舅,得培养自己的势力,打击太后和相国的势力。...

  • 南园诗稿(咏古.卷二)

    范雎 -读《资治通鉴》范雎事有感。 忍死为张禄,英才忌魏齐。 秦王前席日,诸侯尽朝西。 人道睚眦报,绨袍故情迷。 ...

  • 743丨布衣之怒

    读《战国策·魏策四》中““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提到”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

  • 一饭之德必报,续

    范雎在魏国被陷害。得到秦国使臣王稽和郑安平的帮助,得以到秦国。被秦王赏识,得到重用。 范雎封相之后,感念王、郑恩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二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oy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