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被抽干了,残荷趴在烂泥里,荷塘已经洗了两周。水面越来越小,最后只看到一堆堆的鱼在挣扎着。挣扎不了的,就沉到塘泥里去了。
岸边的人,好些按捺不住了,都下去捞鱼。有端脸盆的,有拿麻袋的,有提桶的;有穿雨鞋的,有扔掉拖鞋的;有穿防护装的,有脱得只剩裤衩的;戴眼镜的,没戴眼镜的;年长没头发的,壮年蓬发的。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大家都生怕自己少占了便宜。晚来的,后悔没捞到大些的鱼;早走的,抱怨捞得太少。
泉州东湖公园到了傍晚,东湖公园门口不远,多了些卖鱼的人。买鱼的,有的是过往的路人,有的是东湖公园附近的人。而我呢,则是那个在岸上看捞鱼和拍照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占便宜的人。
“师傅,你这鱼咋卖?”我很淡定地问,并不想表明自己是个很想买鱼的人。
“10块钱4条,超市的话,10块钱都买不到1条。”那师傅指着一大桶鱼说道。那桶鱼估计上百条,死了一半。
“太小了,不好杀,也不好煎。”
“这好吃啊,纯天然,超市的鱼都是饲料养的。”
“我看你们都是公园里抓的,泥土太脏。”
“我跟你说啊,今天抓的人太多,要是昨天的话,10块钱2条,你还得抢。”
“太小了,我想买更大的。”
“行了,行了,10块钱5条啦,拿去,拿去。”
回到家,把鱼杀好,煮了几碗米粉汤,好吃极了。还真有点后悔,没多买些。
第二天,又去逛了东湖公园,荷塘已经注满水了。我在荷塘旁边的小亭坐下,觉得自己来的真是时候。大中午的亭子总算没有了大妈大爷的音响设备,耳边清净了不少。要是早上或傍晚来,总觉得自己逛的不是东湖公园,而是“亚拉索”的“青藏高原”。
这时,亭子里来对年轻的夫妻,男的手里提着包,女的手里提着一个红色塑料袋。他们找了处方便落脚的地方,丈夫把包给妻子,妻子递给丈夫红色塑料袋。丈夫弯下腰,从红色塑料袋里提出一个白色生鲜包装袋,里面装着水和三条鱼。袋子的敞口还贴着超市过磅的标签,看来他们是到超市买鱼来此放生了。
三条鱼被缓缓地放入水里,两条很快就游走,一条沿着岸边浮沉一会儿才消失。妻子说:“它好像有点受伤。”丈夫说:“是的,刚刚超市的营业员没抓好,掉到地上了。”
我起了身,和岸边的人们一样,缓缓地走着,偶尔也抬头瞅瞅怒放的桃花。有时,也看了看浑浊的水面,或是漂着的几段残藕,或是一两条发臭的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