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什么时候,也记不清如何得知,只是脑子里储存了这样一句话“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曾经这名话如同小刀一样直戳我的内心。
想想自己的生活,早七点起就开始走在了去往工作的路上,晚六点卸下一身的疲惫,回归家中,眼前是积攒一天的家务。
于是这句并不华丽的语言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戳中了我。每每因工作的一地鸡毛而心烦气燥之时,这句话就不期然地从头脑中冒出来,引得一声长叹“何时我将生活过成了工作。”
于是下定决心要把生活从工作中剥离。然而理想总是那么骨干。几番挣扎,我仍然活中工作的生活中,为了一家人的日常费用而奔波,也每每看着月初发下的钞票一张张减少而心慌。
心慌于刚刚月中,钞票已所剩无几,心慌于每天一睁眼就欠银行的房贷。
电视剧《蜗居》海萍的一段话是我每天真实的写照,“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二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于是我每每又会在工作是否作为生活的全部中纠结,纠结中我最终把它归入了“毒鸡汤”系列。
想想自己最受毒害的“毒鸡汤”就是那句从小学开始就被老师耳提面命的爱迪生老人家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为了这个99:1的比例,不知多少次被老师和家长恨铁不成钢的教育要勤奋。内心不知把爱迪生老人家埋怨了多少遍,埋怨他老人家为什么偏偏要说这样一句话。
仔细想来,从小到大不知受了多少这样的“毒鸡汤”的荼毒。当然,小时并不知道这可以称之为“毒鸡汤”。当“毒鸡汤”一词出现时很是解了心中的一份恶气。
然而,今天无意中的一件事,却让我去思考“毒鸡汤”之由来。
中午下班,风风火火赶回家,奔向厨房,准备午饭。儿子回家大约在12:10分左右,而上学则是在1:00,如果还想让儿子饭后有稍事休息的话,那么我必须赶在儿子回家前将饭做出来。而我下班回家的时间大约得11:30分,如果在路上稍一耽搁,就更紧张。因此,中午的时间于我而言可谓是争分夺秒。
回家后正在厨房忙活的时候,手机响了,是老公打来的,下通知“中午单位有事不回家了”。这样的通知于我而言是家常便饭,连应答都懒得发一声,我挂掉电话,回身再奔厨房,要把接电话的几分钟时间抢回来。
然而,今天的大脑却意外的活跃。手上不停的同时,脑子也在忙碌:老公的工作几乎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可谓真真是把生活过成了工作。可是这是否是自愿,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还要忍受呢?无他,生活,活着罢了。
象我和老公这样的工薪一簇,每月固定的为数不多的工资是整个家庭的开支,少了谁的一份,家庭都无法正常运转。生活的成本已经固定,如果不想入不付出,就只有尽力保证工作。工作与生活早已杂揉在一起,分不出谁是谁。于我们而言去谈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根本就不切实际,纯属脑子进水的想法。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工作却能带来生活的基础。在基础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生活与工作很难分清,甚至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
所以,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而是不能忽略它存在的前提“生活的基础已有保障。”
由此,“毒鸡汤”大抵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无非是理解之人是否弄透了它背后隐藏的条件。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也没有错,但是人们却选择性忽略了它的后半句:“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至于谁最先忽略了它的后半句,无从考证。因为什么原因忽略了后半句,也是无从考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忽略”却成了多少孩子的恶梦。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也就成了路”,鲁迅先生的名言。借用一下就成了“世上本没有毒鸡汤,喝的人多也就有了毒”。
不想被毒害,那就只好多一些追根式求源,多一些较真,多一些探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