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348705/0299a1a040923d38.jpeg)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阴天
家是什么?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段时光,家是一种情怀……家是一个人感情寄宿的地方,是一个人精神享受的乐园,是一个人灵魂栖息的地方。即使全世界都在下雪,家里也永远是春天。
回家,本是一种喜悦无比、欢呼雀跃、归心似箭、投怀送抱的感觉,自从父母走后,再也找不到了这种感觉。
几个月不曾回到冰冷的早已没有温度的“家”。其实早想回来,想看一眼曾经传出欢声笑语的家,曾经有父母陪伴的家。可是,一踏上回“家”的路,离已不成家的“家”越近,心里无以名状的酸楚阵阵涌上心头。
父母在的时候,坐车回家,生怕堵车,每隔一会儿就会接到母亲的电话“到哪了?”“吃饭等你不?”,害怕父母心慌、害怕父母担心、害怕父母着急、害怕父母等候。可是现在不怕了,所有的怕都不怕了。不怕回去晚,回去再晚,没有人牵挂你,没有人在意你,再也没有人“唠叨”的打电话“搔扰”你了。
每次回家,必须先要回家向父母报平安,一进家门叫声“爸”“妈”,先问“好着吧?!”,父母看着自己慈祥的微笑着,自己然后就像小孩一样撒着娇,不是“冷死我了!”,就是“热死我了!”“饿死我了!”、“渴死我了”……说的最多的就是“累死我了!”“瞌睡死我了!”。连父母都笑我:一年四季,你啥时候不累?啥时候不瞌睡?没事赶紧休息去、赶紧睡去。
每次回家,我都会从行李里掏出各种各样所谓的“好吃的”,给父母摆上一圈,给他们介绍说哪个是啥味,父亲喜欢酸甜的、母亲喜欢甜的,然后拆上一袋让父母吃,自己没吃过的随带着也品尝一下。
父母不在了,彼此没有了牵挂。下了车,我没必要急着赶回去。街上没有大城市圣诞节的浓郁气氛,有的只是商家元旦打折活动。背着旅行背包,逛着商店,试了一双鞋又一双鞋,最后买了一双合脚舒服的靴子。
服务真好。店员不厌其烦的给我取一双又一双。看着我的背包,她问我这是从哪里刚回来,我说从西安回来,她说,一定是在西安看完孙子,现在又回家来了。我一瞬间居然不知道咋回答。
“现在又回家了!”这里还有家吗?父母不在了,这里没有亲人了,这里还是家吗?我随口“嗯”了一声,在她“慢走,欢迎下次再来!”的送别声中离开。下次再来,下次又是什么时候?!
小县城的夜晚没有像大城市的夜晚那样灯火通明、霓虹灯闪烁,特别是进入冬季,灯光暗淡,行人寥寥无几。我踯躅在街道上。原来有好多想法和计划,办点事、会会朋友,忽然间好像都被黑夜吞噬了。
刚好女儿打电话过来,问我到了没有,说办完事赶紧就回家,鼻子又一酸。人就这么怪,原来父母在的时候,孩子问我都是:你到家了没有?现在自然而然的问:你到没有?把“家”给省去了!就这一字之差,不经意间的一字之差,包含了多少的内容?!是啊,父母在,父母家就是自己的家,父母不在了,家也就没有了。孩子在哪,哪就是家。
父亲临走,安排自己的后事,关于在哪里安放的问题,父亲说:跟着孩子走,你们到哪里,我和你妈就到哪。
很不赞同现在的一种说法,什么“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永远不会是父母的家”?为什么儿女的家就不可以是父母的家?传统的伦理道德都到哪里去了?过去的四世同堂又如何解释?感觉文明古国传统的美德被媒体渲染炒作的丧失殆尽!
回到“家”,虽有灯光,却都是别人家的灯光,灯光下不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一个个陌生的身影。我放下背包,一刻也坐不下来,逃也似的离开房间。
不想打扰任何人,吃了一碗特色小吃踅面。和朋友在洗脚屋见了个面。朋友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老人身体、孩子上学就业、自身学习充电,天南海北聊个没完没了。
回到“家”,虽有暖气,但心里冰冷到零点以下,连洗漱都减免了,钻进开着电热毯的被窝,让心不再那么冰,随着体温暖和起来。
想起常说的父母在家就在,如今父母都不在了,这里的家也就没了。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赶紧办完事打点行装就回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