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句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往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自己以为已经把握了,不愿意往实践,光动嘴,不动手。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实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先不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出处和其当时的历史背景,单就这句话而言,个人深以为然。很多知识,尤其是现代科学知识,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它提高了我们现代人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认知,并且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改变这个世界。
很多著名的学说也都是在后来被实践证实后才慢慢被大众所接受。比如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当它作为理论提出来之后,整个世界哗然,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可笑的争论此起彼伏,直到哥伦布和麦哲伦完成了环地球一周的航行,这种学说才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又比如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在那个教廷掌管话语权的时代,哥白尼的学说无异于向圣经发起挑战,直到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才逐渐而接受了这一观点。
再回到做学问这一话题,如果只是听老师传授知识,很多东西都很抽象,不易理解,但是如果有实际应用案例,则学生们可能会吸收的更快,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微积分知识,如果只是传授公式,死记硬背,必然效果不好,而老师说微积分的结果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之间的阴影面积,一下字就把这个知识形象化了。个人觉得知识变得更有意思了,也更有学习积极性。
再比如写作,摄影等这类创作型的知识技巧,如果只是讲知识,就好像墙上画饼,好看但不实用,直到学生练习了,反馈了,再和老师所讲的知识做前后对照,才能融会贯通,甚至加上自己的创意,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中士闻道,若存若无。说的就是大多数的普通人了,听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是似而非,不得要领,更别提去实践了,能死记硬背下来就不错。应付应付考试,拿到及格完事。似我等为琐事所困,无心潜心钻研学问者皆如是。当效仿先贤,学以致用,方能修得正果。:p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说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