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道学•国学•养生
《道德经》一至三章 4.29

《道德经》一至三章 4.29

作者: 十只豆 | 来源:发表于2020-04-29 17:42 被阅读0次

第一章

第一章

道:宇宙万物的本源

常:恒常

名:名号

观:通过过精神去理解

徼(jiào):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


伏羲一画开天,造象,众人执象(执着于象),老子破象立道,又不欲众人执着于道,故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和名都不是永恒终极不变的,不必执着。通俗来说,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多种多样,大名、小名、绰号,都不同,但都是一个人。尧舜禹汤是明君圣主,但将他们的治国道理放到不同的时代,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说“可道”“可名”的“道”和“名”都不是恒常不变的,而“道”无影无形,大道无形,言不尽意。

“有”“无”和伏羲的阴阳有所相似又有所区别,无,天地万物没形成时的混沌状态;有,天地万物形成并产生名物之状态。无中生有,有生万物。因此要从有和无中领悟万物产生的奥妙。“有”“无”本原相同名称相异,世间没有完全对立的事物,这一点也体现了道的玄妙。


第二章

第二章

斯恶矣:这是坏事

斯不善已:这不是好事

无为:不违背规律

作:兴起、发生、创造

恃:依仗

去:失去


天下的人都给美下定义,怎样是美,这是坏事。如果美有固定标准后,人们会去追求相同的美,比如现在一大片的网红脸,不同的人应该对美有不同的看法才对,这样才有“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样,天下的人给善下定义,人们都去追求定义的善,这也是不好的。比如做慈善,做慈善的人真的全是善人吗,他们只是符合了大众对善的标准而已。这两句话于“名可名非常名”相呼应,可以命名的都不是恒常的,不必执着与下定义。有了对比,每个人心中自然会有所答案。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顺应自然得出的结论才是恒常的,而不是人为定义。

所以圣人做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不说出发号施令的教化,圣人以身传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榜样的力量。圣人行天道,让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不舍弃,这都是道。圣人对于自己的功劳,不据为己有,不依仗。正是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业才不会失去什么。打个比方,如果在工作中,样样居功,反而会被挑刺甚至遭到嫉妒,不依仗自己的功劳,别人反而会说辛苦了而心存感谢。功劳被别人记在心里,也不会失去。(天道和人道有所不同)


第三章

第三章

贵:以之为贵

货:财务

见(xiàn):使之看见,显示、炫耀

可欲:引发欲望的东西

无知:没有奸巧之心


和第二章不以美为美,不以善为善相同。不要给出一个“名”让所有人去追求,不给出贤德的标准,不给物品标贵贱,没有了引发欲望的东西,人们就不会去争名夺利,不会出现混乱。例如古代的王侯将相,群雄争霸正是因为都要成王称帝,欲而不得而至于乱。如果没有贤得,没有君臣,自然不会有人去追求这些。让人们心里欲望的东西变少,满足温饱,削弱名利之心,强健筋骨体魄。没有了非分之想,内心自然纯净淡泊,争名夺利的人就不会为非作歹。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回归自然,让生命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而又宁静充实的状态,才能获得真的智慧和解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一至三章 4.2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yn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