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上初中、高中的时候一篇心灵鸡汤往往令我们内心激情澎湃,然后赶紧想着制定一份计划,一步一步踏实的提升自己,这种感觉也就只能坚持几天,最长也就不过几个月。
比如类似于《没有梦想,何必远方》的鸡汤文,想象着其中充斥着的满满的鸡汤味,我就觉得发腻。
什么人会看鸡汤文?往往是那些心存上进心,但是自身又没有足够毅力的人。
而这类人并不是没读过书,只是书读的不够多,不够广,她们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拼搏了高中,但是除了这些,恐怕也是没读过其他的课外书了。
对于一本名著,她们大部分都读不进去。假使她们读完了,仍旧一脸嫌弃,觉得浪费了时间,这本小说,不过就是在讲一个故事嘛,没什么教育意义。这是最可悲的地方!
你读完了宫本辉的《避暑地的猫》,却只读到了乱伦,杀人案件。感受不到作者流露出的人性的自卑,利己。
在一件件离谱的乱伦,杀人案件下显露的是母亲的自私,多面,父亲的怯懦,这样的性格并不是极端的性格,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的强弱,读进心里,就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你看到世界,改变自己最快的捷径就是读书。
每个国家都有不错的作品,你每个国家看多了,心中自然有这个国家人文的概念,说白了你就是从书中体验到了一种环球旅游的经历。
因为书中多种多样的人物,她们丰富的性格,这样就增长了你的见识,你懂得多了,你就会变得宽容,因为不宽容不过就是因为你不理解,怎么能有这样人或事。
大家发现没有,没有哪一步鸡汤文是历久弥香的,它们的保质期也就一两年,之后又会层出不穷一大批新的鸡汤文,但是它们都是换汤不换药。
而那些优秀读物呢,它们的封面上不会大条幅的写着:最激动人心的励志故事!一年销量100万册!XX倾情推荐……它们上面只会简单的陈述故事片段、梗概。
这才是一本有自信的书籍应有的样子!鸡汤文的内容往往是告诉你要怎样做,有些可能会模糊的给你制定一些锻炼大纲。
但是注意!他一定是模糊的,你读完后,内心的澎湃来源与它类似呐喊一般的语言,它拒绝要你思考,直接并模糊的告诉你要怎样做,直接与模糊并不矛盾,它们之间的和谐在鸡汤文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
3我喜欢读一些比较非名著的作品,反倒是所有人都推荐的类似《麦田的守望者》,《平凡的世界》,《围城》……这种的我想读的欲望并不是那么强大,当然它们都是好作品,但我更喜欢那些虽不是很出名,但也有质量的优秀作品。
我觉得这些书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或许它们的思想不是很主流,但读这样的书很容易发现惊喜,那些各色各样的思想就像珍珠,谁读到谁就为自己增加了一份光芒。
比如《怦然心动》这部小清新的电影的原著,小说我看了大概不下十遍了,虽然改编后的电影非常精彩,但小说中对女主的描述更为细腻,看完这部小说,我真的感觉受益匪浅。
女主性格独立,自信,自尊,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种感觉,她并不像几千瓦的灯泡那样耀眼,但却具备了同样的温暖。
这一段极简单的爱情故事,值得每一个女生去看看,这是看完后我最直观的感想。
我是一个觉得自己很独特,想要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又不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人。
举个例子,我很喜欢一些有特别设计感,颜色张扬有个性的衣服,但是买的时候心想:不行啊,我肯定不敢穿出去,但是好好哦。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不买,就算买了我也不敢穿出去,总觉得路上的人都在看自己。
上课的时候老师问的那道题我会做,但是无论老师问多少遍,只要班里没有人举手,我就不敢举手发表见解。这就是这种随大流的心理让我变得越来越平庸化,这种自卑的潜在心理不可能会因为几句鸡汤(我不想为任何人做改变,我只想做我自己。不仰视,不自卑,也不自命不凡。)而改变。
但是这个作品做到了,它不是像演讲一样传输给我,它只是向我展示了做纯粹自信的自己美的有多张扬,仿佛电影/小说中那个女生在发光,在微笑,干净又美丽。
对于读书来说,获得知识是最俗气的结果。
每个人对经典的定义不一样,被别人吹出花的作品,你可能从中获得不了什么,但却可能被一本极小众的读物中所表达出的思想震惊。
所以,为什么要多读书?因为书读多了才可能会读到适合自己的好书。以鸡汤为友,泛泛之交;以良书为友,才是心腹之交。
最后小小推荐几本书:《面纱》《追风筝的人》《怦然心动》《盆栽》《第三十条街的两匹斑马》《一颗简单的心》
愿你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