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黜免”第二十八: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白话文的意思是: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庶民之后,住在信安,一天到晚总是在半空中凌虚写字。扬州的官吏和百姓沿着他的笔顺跟着他写,暗中观察,发现他原来一直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
这一条目要真正明白,得搞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是地名。第二,殷浩为何被废?第三,被废后又发生了什么?
……在信安……扬州吏民……
百思不得其解。信安在东阳郡,东阳属浙江,殷浩被贬信安,为什么“扬州”吏民会“寻义逐之”?查阅了相关资料,总算搞清楚了,原来三国吴宝鼎元年时置郡东阳,东阳郡隶属扬州。看来,不能用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古时候。
殷浩被废的缘由
说到殷浩被废,不能不说说他跟桓温之间的恩恩怨怨。
史书上说,两人年少时齐名,一时俞亮,难分伯仲。殷浩年少精通玄理,酷爱《老子》《易经》,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被当时的风流辩士们推崇。桓温十五岁时假扮吊丧的客人,混入丧庐,手刃杀父仇人之子,因而威名远扬。两人年少时应该很熟悉,但暗中相互较量,可以从他们两人的说法中一见端倪。
桓温说,年少时,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抛弃离开,殷浩就上前捡去,因此,殷浩从小就不如我。
桓温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答,我与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我宁愿做我自己。
成年后的殷浩其实是想做个隐士的,朝廷官员各路人马,一再征召他入朝为官,他一再推辞。后来,会稽王司马昱再三邀请,他实在无法拒绝,才被征召,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你要是认为从这可以看出司马昱有多爱才,那就错了。司马昱使用殷浩,是为了与桓温相抗衡。公元347年,安西将军桓温消灭成汉政权,威望和势力大增,令朝廷十分忌惮。司马昱便想到了殷浩,殷浩的名气和才气都不错,如果能以他为心腹,让他参与朝政,这样就可以制衡桓温了。当桓温明白了朝廷这一做法的目的时,就恨上了殷浩,而殷浩也不买桓温的账。当时王羲之和荀羡等人劝殷浩,要跟桓温搞好关系,但殷浩并未采纳他们的意见。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东晋觉得北伐的时机到了,便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朝廷却不批准。殷浩连年北伐,屡打屡败,直至军粮器械消耗殆尽。永和十年,桓温上书朝廷,列举殷浩罪行,最后殷浩被贬东阳郡。
殷浩书空,咄咄怪事
殷浩被贬后,整日在家读书吟诗,似乎并未把被贬之事放于心中。但是,不久有人就发现了殷浩奇怪的地方,他总是手指天空,似乎在画着什么。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殷浩书空,咄咄怪事,其实说明殷浩心中并不平静,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
桓温此时曾对郗超评价过殷浩,他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楷模。朝廷用材不当,以至今日!看来桓温也是个光明磊落之人。
过了一段时间,掌握朝政大权的桓温打算重新启用殷浩,请他出任尚书令,可命运却开了殷浩的玩笑。
殷浩打算接受桓温的任命,于是写了封回信,十分郑重的装进信封。一会儿感觉不放心,又拿出来看看,然后再小心地装进去。如此装进取出十多回,结果只把一封空信带给桓温。可以想象桓温接到空信后的心情,肯定气得牙齿咬得嘎嘣响,你殷浩都沦落到此等地步了,竟然还瞧不起我!后来,桓温决定不再启用殷浩。
356年,殷浩去世。
可叹,殷浩的命运。原本跟桓温不相上下,最后尽然到了如此境地。看来,桓温的那句话说得很对,朝廷是没有把殷浩放在合适的位置啊!
奇帆齐微课 22年度年度营第228篇,1438字,共33811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