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日更计划诚善者每天写1000字
看完这个中国弃婴变身美国小公主的故事,我get到了如何不扼杀一个

看完这个中国弃婴变身美国小公主的故事,我get到了如何不扼杀一个

作者: 艺迦迦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6:21 被阅读16次

01

一眼看到这个小姑娘,就像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的儿童一样,如果再看她的穿着打扮,她并不出自家庭殷实的家庭,特别像农村儿童的穿着。特别是脸颊的红晕,透漏着室外风寒的痕迹。

她是一名弃儿,被家庭抛弃后,一直生活贵州某福利院。后来,被美国一个家庭收养,她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可以给这个小小身躯遮风避风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个新的家庭容得下她,整个家庭都非常爱她,养父母和两个哥哥都把她真正当成了家庭的一份子,对她宠爱有加。

两年多时间,就让她发生了完全的蜕变。从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变成一个自信大方的小公主,眼睛里都能读出这个家庭对她的爱。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被原生家庭抛弃,寄生于孤儿院,尽管可能衣食无忧,但是肯定谈不上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情感没有寄托,孤儿院里的环境,我们不可能清楚,但是工作人员面对“一份工作”的态度,显然无法承接一个个孩子对于“爱和温暖”的向往。

她来到新的家庭,在整个家庭中都被爱和温暖紧紧包围,她终于放下了戒备的盔甲,露出了自己的真心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她情绪终于有人体察,她成了一个被人关心爱护的手心里的孩子。

她终于绽放了,露出了自信而开怀的笑容。

02

反观在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又有多少个孩子成长成了阳光明媚的样子,绽放出了自己的小宇宙?

《狗十三》让很多人看到情不自禁流泪,很多人也说在这部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剧中的李玩折射出了多少人的成长之痛,这种痛无法言说。

有人说,在中国,孩子穷其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父母却在等待孩子的道谢。

父母之爱子是天性,很多父母也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太多的幸福,父母无疑是伟大的,父母的爱也是深刻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养不出感恩的孩子,而孩子在成年之后,也对于成长中的父母满腹牢骚?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十二岁的孩子杀害了自己的亲身母亲。一个尚需父母保护的孩子,跟生养自己长大的母亲究竟有什么样的仇恨,让他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母亲?

调查发现,这个少年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帮忙带大。由于隔代养育,老人精力不济,大多采取散养的方式,对孩子缺乏规则教育,更谈不上其他的教育。大多数孩子想怎么样就怎样,所以孩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还沉溺于游戏。

而缺席多年的孩子的母亲,则对孩子管束严格。可是散养多年的习惯岂止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母亲的严格,让散漫惯了的少年无法接受,于是,他举起了屠刀。

即使时候,警察询问,他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他反而认为“杀的是母亲,又不是别人”。其实,这个观点跟家长打孩子的时候,说的“我打的是自己的孩子,又不是别人”仿佛如出一撤。

这个悲剧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03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要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才不枉我们做一次父母?

阳光开朗的孩子。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还能沉得住气,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该个性发育,但是一旦上了幼儿园,孩子之间有了比较,就光是特长班都已经来不及让孩子选择了,如果上了小学,更是如此,孩子一旦成绩不好。周遭的压力就让家长开始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更怕自己脸上无光。

父母的焦虑也传导给孩子,要不是孩子跟着焦虑,要不就是一副爱咋咋的态度。只剩下家长在那里空叹息。

有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去送儿子上大学返程的妈妈,讲了一个她和儿子的故事。以前,她总是喜欢对儿子提要求,刚上三年级的儿子给妈妈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只鸟,自己飞不高,下了个蛋,天天指着这个蛋说,蛋啊,你要给为娘的争气啊,一定要飞得高高的。结果,这个蛋变成的鸟也没有实现妈妈飞高高的愿望。鸟妈妈不高兴,指着这个鸟宝宝说,早就知道你是只蠢蛋,果然飞不高。

另外一只鸟,同样也飞不高,当然她也有个心愿:让自己的孩子飞的高高的。她下了个蛋,自己默默想着一定要带着这个蛋飞的高高的。这个蛋一变成小鸟,鸟妈妈就天天带着她练习飞。鸟宝宝跟着妈妈努力地练习,虽然也没有实现飞得高高的心愿,但是终于飞得比鸟妈妈高了。

鸟妈妈知道自己和孩子都努力了,对鸟宝宝也不抱怨,虽然没有实现她的梦想,可是两只鸟都挺高兴的。

后来,这个妈妈就开始身体力行去带领自己的孩子努力,而不是作一名观众,只会指手画脚。从此,她和儿子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了,青春期来的时候,儿子都没有非常叛逆,亲子关系非常好。

阳光乐观的孩子,从心底里从这个世界充满着爱,因为自己也是被爱包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认为别人也跟他们一样,都是懂得爱的,所以他们的世界是彩色斑斓的。

纵然无法保证孩子可以是出色的人,可是做一名快乐的,被爱环绕的人,其实也是幸福的。

04

有安全的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唯恐“宠坏了孩子”,其实,我们的家庭对于孩子的爱是远远不足的。

我们对于孩子多的是什么呢?看起来是“溺爱”,其实是没有耐心。隔代教育总是出现很多问题?是因为什么呢?老人们对孩子们疼爱太多了?不是。当然,不是说老人家不爱孩子。但是,我看到更多的宠溺的原因是老人家嫌吵,不喜欢看到孩子哭闹,所以孩子提什么要求就满足他们。

这只是他们一种“利己”的选择,当然父母也有可能这样,比如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扔给孩子一个手机或ipad,或者是打开电视,让他们看电视,这样孩子就可以安静一会。

但是,这真的是爱吗?

为了避免吵闹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对你从内心是不会感恩的。别看他们年纪小,他们都知道,你们只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安静罢了。这样的“爱”,家长把它们归纳为“爱和付出”,可是在孩子心里,家长“亏欠了他们的陪伴”。所以才有了,孩子等家长道歉,家长却在等孩子道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再多的爱都不会宠坏他们,但是不是无原则的溺爱。

让孩子感受到你真心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压力而牺牲掉对他们的爱,这样的爱,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也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他们内心踏实而温暖,从内心真正建立起安全感。

那些犯罪的孩子,其实也是无辜的。在他们的经历中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和温暖,所以他们不相信有爱,所以才造成他们的犯罪。而那些心里有爱的孩子,长大以后大多也性情平和,因为在他们的经历让他们学会了知道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还有那些缺爱的小姑娘长大后,依然不懂如何去爱,她们对爱的理解会相对狭隘,认为爱就是“男女之爱”,他们或者小小年纪就为爱疯狂,或者游戏人间之后再也无力去爱。究其原因,还是得到的爱太少。

咪蒙的助理写过一篇关于重男轻女的文章,她写到,别的女孩可以趴在父亲的肩头苦,她自己只能躲到厕所里,悄悄地流泪。在家里都没有一个肩膀可以哭诉的孩子内心是苦楚的,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一辈子都觉得不够完美。

还记得那个“关于自己的妈妈/孩子在心中能打几分”测验中,孩子几乎都给自己的妈妈打了满分,可是妈妈几乎没人给孩子打满分,孩子对于父母的爱超过我们的想象。

我们却以各种“为他们好”的借口“为自己好”,对孩子多点耐心和爱,让他们做一个内心充满爱的孩子,自信而金光闪闪。

思考100个问题:29/100,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这个中国弃婴变身美国小公主的故事,我get到了如何不扼杀一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jk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