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玄学兴起,学术上形成排除汉代章句烦班及谶纬迷信的新学风。
当时大河之北和长江以南大体仍遵循汉代治学轨辙,学风偏于保守。西晋统一后,江南人士开始接触这种新风尚,入洛人士或试加研习,也有人大声斥责,但还看不出有巨大影响。永嘉乱后,大批名士南渡,本来盛行于京洛的玄学和一些新的理论,从此随着这些渡江名士传播到江南……
正当所谓正始之音复闻于江左,即玄学清谈在江南风靡之时,北方玄学却几乎绝响。南北学风呈现出显著的差异。《隋书》卷七十五《儒林传》序称: “大抵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即是对这种差异的典型概括。
以咨阳为中心的玄学,永嘉之后传入江南,清谈论辩之风遂于东晋大盛,名僧皆染此风,孤明先发、标新立异者甚多,佛教借般若学于中国思想史大潮中“预流” ;然发轫于晋宋之际的般若学向涅繁学的转变,又使佛教学风为之大变。清人赵绍祖谓:“李延寿作南、北史,于《南史》不列东晋于前,而于《北史》殿隋于后,斯为赘耳。”
~~~~~~~~~~~
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义端法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