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古典音乐只是纯粹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或其想象中的场景、故事,我们后来人要想去还原、理解这些情感、场景与故事,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音乐是抽象的,作者情感与想象中的场景、故事也是抽象的,那么在听古典乐时就会是千人千面,大家基于自己的音乐素养及人生经历,就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你觉得好听,你内心有所触动,从耳熟能详、最大众化的曲子起步,这才是听古典乐的正确姿势。
一、天鹅之歌:舒伯特
神童莫扎特去世六年后,维也纳又诞生了一位音乐天才——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其作品具有典型的德奥风格:理智、严谨、优雅、内敛、适度的愉悦。之所以我在这里排列这么多描述性词语,或许是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尽量通过这些词语去展开某种情感想象,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抽象的古典音乐。
舒伯特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共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歌德、席勒、海涅、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他的这种创作方式,有些类似于宋词,只不过宋词是先有曲牌,再去写诗填词;而他则是为已有的诗歌填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
舒伯特最有名气的代表作有套曲《冬之旅》,作品编号D911,歌词选自德国诗人米勒的24首诗,作品反映了拿破仑战争后,人民生活的风雨飘摇,描述了一对失恋者孤独的冬天旅行。这次达世重奏乐团带来的是第七首《在河上》,这首作品在首尾采用悲伤、凄苦的e小调,中段为了描述流浪汉对爱侣的甜蜜回忆,因而采用了明朗的E大调,整个歌曲色彩由暗到明再到暗,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舒伯特其他有名的作品有《鳟鱼》、《小夜曲》、《圣母颂》,其特点是旋律优美,精致高雅;其最后一部作品是钢琴奏鸣曲《天鹅之歌》,这部作品声调低沉,如怨如诉,仿佛是一只发出柔和、动人声调的天鹅,在它将要死去之时,对生命做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1828年10月,《天鹅之歌》开始动笔写作,11月19日,年仅31岁的“歌曲之王”舒伯特离开人世。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出生于德国汉堡,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被人称作“贝多芬的接班人”。
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纠结”的情感,这源自于他真实的爱情经历。1853年,21岁的勃拉姆斯在跟随大作曲家舒曼学习的时候,居然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一见钟情。敬重老师的他将这份感情藏在心底,在舒曼因精神分裂生病住院之时,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孩子们。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压抑着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后来他偷偷资助克拉拉,鼓励她坚强地生活,自己则终生未婚,把爱情埋葬在心灵的最深处。
正是感情纠葛不顺,带来勃拉姆斯创作中的“纠结”内涵。我们来对比一下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乐谱,就可以看到舒伯特的谱面简洁流畅,而勃拉姆斯的谱面复杂纠结。
舒伯特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代表作有《匈牙利舞曲》,其中我们熟悉的是No.5,这是他的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舞曲的特征,表现出一种欢快的情绪;这次我们将听到的是《匈牙利舞曲》的No.4和No.6,以及勃拉姆斯三重奏,编号为OP.114作品的第一乐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