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住了两年之后,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都适应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啊。
1.火车和地铁莫名其妙的晚点状况
伦敦地铁号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火车是不是最古老的不记得了,但总之也一百多年了吧。一百多年了,英国人竟然还没有学会如何科学的运行这两样东西。
常年的晚点就不说了,而且晚点的理由千奇百怪。我有一次在Victoria等人,在15分钟内听到同一条线的三种晚点的解释:
1) 火车不够 (……)
2) 火车司机不够 (……)
3) 有一棵树倒在了铁轨上 (……)
去年的时候,Piccadilly line有一段时间取消了很多班次,晚点很多,原因是有一段线铁轨上落叶太多了。合着这是一百多年以来,伦敦是第一次出现了这种叫做落叶的东西吗?
所以常常在车站会听到这样的广播,“伦敦地铁所有线路运行良好"。这是在讽刺吗?是在应用英国人最擅长的讽刺吗?
2.作为一个岛国,英国的海鲜和海鲜料理种类贫乏到让人无法接受。
明明是一个岛国,结果除了炸鱼薯条之外竟然没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海鲜料理(仰望星空派不算,而且一般也没人吃)。炸鱼薯条也是,明明是鲜鱼为什么要油炸呢?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周围的海水污染太严重所以周边的鱼完全不能吃,但是隔壁法国的海鲜还是十分不错的啊。我和一个法国同事聊过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嗯,我同意你的说法。还不是因为英国人从来就没把事情办好过(Well, British never do things right)”
3. 明明火车车次和飞机班次都是固定的,但是不管是火车站,还是机场,登机口/站台都只有在飞机/火车出发前半小时才能决定下来。所以不管是机票,还是登机牌,都是没有登机口或者站台信息的。因此在火车站常常有如下情景:
一大群穿着着考究大衣的英国绅士淑女们,站在候车室的信息版前一动不动地痴痴地仰着头20分钟之后,然后在站台信息出现的那一秒像是被打开了开关的机器人一般步伐一致地走向站台。
这个情景一定要体验一次啊,真的超神奇的。
4. 被动攻击文化(Passive-aggressive)无处不在
英国人绝对是以passive-aggressive闻名的。举个例子。伦敦吧,有一种这样的东西,12.5%的小费。
这个小费和美国的小费还不一样。美国的小费是大概有一个范围,比如15-18%,然后根据最后的数额由客户自己写上去。
但是伦敦的小费是直接印在小票上的:算出12.5%小费,印在小票上,算进最后的数值里,然后号称这个费用是可选的。但是,如果不想付这笔小费的话,就要把服务员叫来,告诉他我不想付小费。服务员就会叫来经理,经理会彬彬有礼地问:“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不满意吗?”
所以基本上想要不付这笔小费是不可能的,因为以英国人好面子的程度,是绝对做不出来这种事情的。这个小费的基本功能就是说:“我们想要多收钱,又不想要表现出我们很爱钱,所以给你一个不付我们这笔钱的机会。”
喔,对了,我有一个澳洲朋友到英国玩的时候,就把服务员叫来了,说不付小费。经理来问为什么,他说没什么就是不想付而已。经理,完全,懵掉了。
英国人是绝干不出这种事的。
5. 完全没有经济头脑
伦敦虽然物价高,但是工资其实并不高。除了金融相关产业之外,刚毕业的学生都过得很辛苦。但是,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两位小姑娘说:“啊,伦敦好贵啊,我昨天去超市买晚餐的食材,花掉了20多镑耶。”
另一个说:“没错没错,一顿晚餐没有20镑是下不来的。”
我在旁边无言以对,如果去超市的话,20镑够我吃三四天了啊,你们是怎么花掉这么多钱的,我实在是搞不懂……而且而且,如果是金融业年薪50,60k起跳的也就算了,那家公司的毕业生连30k都没有喂。
存不下钱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6. 公共服务至今仍然坚持使用各种低效率的沟通方式
在英国的居民都需要一个国家保险号(national insurance number),类似身份证号,不管是报税还是看病都会用到这个。刚查了一下网站,好像现在有些会印在BRP卡上了。我那时候搬去英国的时候的申请流程是这样的:
1)给保险号机构Jobcentre Plus打电话
2)它会问你一些有的没得的问题
3)在电话里告诉它你的地址
4) 等待它把保险号邮寄给你。
理所当然的,这个过程时间非常长,而且还常常把如此重要的一个号码寄丢。虽然开始工作的时候公司会给你用一个临时号,但是会一直催你把保险号给它。如果你打电话去jobcentre plus问,对方只能说我不能告诉你,一定要等信件。为什么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不能在网上申请呢?我实在是无法理解。
7. 至今仍然保持着上下级的严格
在21世纪的现在,英国人还是在有意无意中保持着上下级的严格,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英国机构中。
我在英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皇家医学院,也是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然后在这里,几乎很难看到下属反驳上司的行为,给出“建议”已经是很少见的了。所以我的上司很不习惯我有什么意见就直接说的行为。
我的另一个朋友在英国大学当老师。她是这么形容工作氛围的:“教授不会和副教授当朋友,副教授不会和一般普通老师当朋友,有PhD的不会和没有PhD的同事亲近,PhD的学生地位简直低到尘埃里。”
我在牛津大学做了半年交换生的澳洲前同事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研究小组里的教授,甚至不知道最下面的博士生叫什么。
8. 绝不做工作职能范畴以外的工作
我在英国第一次听到某同事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这不是我职能范畴(job description)里的内容,你不应该找我来做。”然后义正言辞地拒绝了那项工作。
可那仅仅是因为其他人太忙了要改改文件的格式而已,花不了十分钟的吧。而且那个人根本就不忙啊。
总之job description在英国是公司里面的圣旨,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职能范畴工作,更改职能范畴有时甚至要通过HR做正式的修改。虽然作为员工,不被随意使唤是一件好事。但是偶尔也会有突发状况的吧?而且不觉得做一些额外的工作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吗?
我到美国之后问了现在的老板“职能范畴重要吗?”
老板说:“我们都是随便写的,无所谓。”
9. 在意自己的身份
我在英国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报道,记者想要找出来为什么在市政府宣传了这么久之后伦敦骑自行车的人还是特别少。
看到标题的时候我想“因为太危险了嘛……伦敦的公共汽车的疯狂程度简直堪比过山车,我反正是不敢骑的。”
但实际的原因是因为,伦敦很多人认为,这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伦敦许多人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骑自行车的人应该是“白人,男性,中产白领,会去健身房运动,很有可能是素食主义者。”
某位会去健身房运动的中产亚裔(在英国通常是指印度或中亚人)说:”我觉得骑自行车好像会被人非议,毕竟我不像是会骑自行车的人。“
而某位白人也说:”我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会骑车的那种人,感觉会收到奇怪的目光。“
报道的结论是,市政府应该要改变对于骑自行车的人的既定印象。
所以比起安全来,社会形象反而更重要吗?
10. 喝酒不要命
很多人似乎很推崇英国的酒吧文化,但我觉得英国的酒吧文化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讲,纯粹是陋习。
英国人不知道是不是平时太压抑了,喝起酒来简直不要命!而且不是亚洲人互相灌酒这种,是非常自动自发地努力在最短时间里把自己灌醉。
因为体质原因,我不大能喝酒,所以和同事去酒吧都是喝果汁或者苏打水。但是往往我半杯果汁还没喝完,同事们已经开始第三轮的啤酒了。这也太能喝了吧?!不仅仅是酒精的问题,对于液体的承载能力也相当惊人啊!
这还不算什么,英国人喝酒是不吃东西的。就纯喝酒。尽管酒吧里也提供薯条啊,炸肉球啊之类的小吃,但是几乎没有人点。也不知道是不感兴趣,还是觉得浪费钱,还是两者都有。
我在和同事无数次喝酒的经过里,只有一次有人点了炸薯球(还不够分)。同事问我要不要吃,我说:”你们吃吧,我等等就回家去吃正常的晚餐了。“
11. 不是以“标准英文”为荣吗?那就好好读英文啊
在巴黎的时候,拼写和读音对不上号也就算了,为什么在伦敦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Marylebone: 读成 Mar-le-bone (ry去哪了?!)
Leceister: 读成 les-tar(ce呢?!)
大名鼎鼎的比斯特的拼写其实是bicester,ce又没了。
喔,还有Pall Mall,读音跟抛锚似的。不是号称”伦敦街上最难听的噪音就是美式发音”吗?,这会儿又按美式发了?
莫名其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