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一粒种子,大地会给你一朵花。向天祝愿一个梦想,天空会给你一个情人。”如此唯美浪漫的文字,出自黎巴嫩伟大诗人纪伯伦。不愧是阿拉伯世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代表,谈情说爱都如此诗意。
而他的爱情故事,在阿拉伯文学史上更是传为佳话。其短暂的一生,与两个女子交往甚密。一个是亦师亦友的知己玛丽,另一个是心心相印的至爱梅娅。他们交往的方式,基本都是书信。尤其后者,一生未见。
令人称奇的是,她们都对他痴心一片,情深义重。前者,慷慨大方,倾力助他登顶艺术的圣殿;后者,优雅知性,用文字伴他度过孤寂漫长的岁月。
其结局,却令人遗憾: 前者婉拒他的求婚后,53岁时出嫁;后者痴痴守候,带着满腔失望郁郁而终!纪伯伦,终生未娶!
她们同样优秀:玛丽,聪颖睿智,艺术底蕴深厚,当时是波士顿一女子中学校长;梅娅,兼通多国语言,文采过人,当时已在阿拉伯文坛独领风骚。
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如此秀外慧中的女子,纪伯伦缘何没与她们中任何一位步入婚姻的殿堂呢?
据纪伯伦与玛丽书信集《爱你如诗美丽》中所说,玛丽预料纪伯伦将来定会前途无量,不想过早以婚姻限制他的事业。因此,以年龄大为由拒绝了他。
或许,有人说,拒绝是彼此爱得不够深,似乎又有些不通。
实际上,纪伯伦与玛丽交往二十几年中,一直书信不断。而文字也极尽柔情体贴,令人心动。玛丽直到天命之年方才成家,不能不说对纪伯伦动了真情。关于是否出嫁,她曾征求他的意见,得到的回复是:须理智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若心乐意,那就照办。
雾霭之爱——浅析纪伯伦爱情观而梅娅,更是可怜。时时盼君不见君,唯有一纸信笺,遥寄相思之苦。偶尔不满,纪伯伦像逗孩子般哄她开心,直至她破涕为笑。而双方的书信,情感含蓄内敛,遣词造句精妙绝伦,文学价值更高。
玛丽出嫁,似乎给了梅娅无限的希望。但纪伯伦总是闪烁其词,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梅娅。
一生所爱,如同一个影子。梅娅的心,不是一般的痛楚凄凉。1931年3月26日,纪伯伦给梅娅寄去生前最后一封信,是一只手托着蓝色火焰的画。不言自明:他对她的爱,如同这浓烈的火焰,永不止息!
十年后,一度精神失常的梅娅带着一生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
据说,玛丽对纪伯伦曾有这样的感慨:哈利勒(指纪伯伦)有一种哲学,他让我接近,但又未触动我。
而梅娅也认为他的爱像雾霭,似有若无,令人难以捉摸!一度怀疑纪伯伦爱意泛滥,根本无意婚姻。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剖析一下纪伯伦的爱情观。他,对爱情究竟持怎样的看法?而这样的看法,对婚姻会有何影响?
观于爱情,纪伯伦曾这样阐释:真正的美,是发自心灵的最神圣处,照亮人体外表的光芒,就像源于果核的生命力。给花儿带来了色彩,芬芳。真正的美,是男女在刹那间达成的相互理解。再一刹那间,便产生出高于一切情感的爱慕。这种精神上的转变,我们称之为爱情。
无疑,纪伯伦眼中的爱情,已披上神圣的光环,是一种理想主义赋予的爱情。它的基础,来自于双方的心灵相通,灵魂契合。仿佛,它是照进心灵的一道光,在相互理解中汲取生命的力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快乐。
雾霭之爱——浅析纪伯伦爱情观显然,这种爱已经远远超越普通的情欲,是由内而外散发的、闪耀着生命光芒的精神之爱。
这种情况下,如果爱情一旦与肉体相联,那无异于背叛。因此,他认为,爱情在于灵魂,而不在肉体。真正的爱情,源于精神上的相通,如果这种理解不能在片刻间实现,那么,即使是一年或整整一代也无济于事。
了解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玛丽与梅娅的质疑与困惑。
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就没有最基本的欲望么?当然不是。据说,纪伯伦在早年与其他女子也初尝禁果。但随着与这两位女子的交往加深,尤其梅娅,则完全转向精神层面。
在与梅娅的书信集《蓝色火焰》中,纪伯伦就热切的呼唤:“雾霭啊,我是另一团雾霭。来吧,让我们笼罩高山,充满谷地!来吧,让我们行走在树木之间和树木之上!来吧,让我们淹没巨岩!让我们进入万物之心和其体内!来吧,让我们在无名的遥远之地巡游!”
其实,雾霭之爱正是他内心追求的爱的至高境界。
对于这类爱的本质,他在《先知》里这样论述:“爱给予的只是它自己,取走的也只是它自己。爱别无她求,只求实现自己。”
看来,爱虽然是两个人的精神交融,却是独立的个体,它不依附于任何一个人。爱与人的关系,既融合又分离。
这,与一般的爱,是不同的。一般的爱,是人与爱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他的爱,既相融又独立。也就是,在关联的同时,又彼此分立。
雾霭之爱——浅析纪伯伦爱情观纪伯伦赋予爱以独立的特性,使爱与人相互平等,其实质是赋予人以自由。
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相爱,但爱依然是独立的,因此,我们绝不是彼此爱的附属品。
如前面所说,爱既然否定了肉体,向往精神交融。那么,纪伯伦是不是就完全否定婚姻关系呢?
事实上,他并不否认婚姻,“你们一块儿诞生,你们也将永远合一。 ”
但基于爱的独立性,对婚姻,他又有不同的认识:“可是在你们的合一中,仍需留有空隙,好让天堂风儿,在你们之间飞舞;彼此相爱,却不要让爱成为束缚。”
在他的婚姻关系中,是两个人既要相亲相爱,又不要彼此占有;既要达到精神的高度融合,又要彼此独立。恰如一张七弦琴,需要音律和谐统一,弦与弦之间又彼此分离。
纪伯伦的爱情观,直接影响了他的婚姻观。
虽然赋予爱情最理想的状态,但又不要因之成为彼此的枷锁。这种绝佳的状态,在现实的婚姻中很难实现。所以,他终生逃离婚姻的围城。
渴望爱情,又害怕现实的挫败。认可婚姻,又不想承担太多的责任。为了获得自由,他只能将全部的爱寄予虚幻的精神之恋。
而这些观念的背后,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爱情挫折,文化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这里不再详述。
理想与现实的纠结,精神与欲望的挣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无疑会引发他太多的忧虑与苦痛。而这些,终将化作无形的力量,激励他砥砺前行。
恰如他的诗,“灵魂绽放它自己,象一朵有无数花瓣的莲花。”纪伯伦短暂辉煌的一生,就像莲花一样幽独高远,心性纯洁!
雾霭之爱——浅析纪伯伦爱情观
网友评论
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