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用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告诉后人应该怎样保护好生态环境
孔子钓鱼,不用那种系着许多钩子的长绳。射鸟,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篇之二十七
生态与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勤劳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先辈,很早就认识到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孔子更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告诉后人应该怎样保护好生态环境。
古人钓鱼和射鸟,既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的生产劳动,也是陶冶情操的休憩娱乐,还是一种锻炼身心的健身活动。孔子之所以要钓鱼和射鸟,按古人的一些说法,他早年比较穷苦,可能是要通过渔猎来弥补一些温饱。但孔子后来不用担心温饱了,为什么还要钓鱼和射鸟?据说是为了获取祭品,用自己钓的鱼和射的鸟来祭祀,更能体现出诚心。还有一种说法是宴请宾客时,为了表示恭敬,所以要亲自去钓鱼射鸟,把这些猎物用来宴请客人。这些说法也许都有可能,但从孔子的地位和身份来看,更多的应该是为了休憩娱乐,作为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一种调剂。再有一个原因,就是与教学活动有关,习射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之一,钓鱼则可能属于素质拓展活动吧。
“子钓而不纲”,孔子钓鱼的方法是一竿一钩,不用那种系着许多钩子的长绳。“钓”是钓鱼,《说文》中的解释是:“钓,钩鱼也。”段玉裁注解说,“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不过远古时代人们还不会冶炼金属,所以最初的鱼钩,据说是用竹子或木头,做成一个两头削尖的小东西,拴在长线上,再用鱼饵把它包住。鱼吞食后,这个两头尖的小东西就卡住在喉咙里,逃不掉了。
后来人们又学会用石头或骨头磨制鱼钩。夏商周三代,华夏大地已经进入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人们学会了用金属制作鱼钩。所以孔子钓鱼,应该是用金属鱼钩了。拴鱼钩的鱼线,起初是用麻线,后来就用蚕丝编成的丝线,它柔软、光滑、透明、强度也大。
鱼竿的材料,古人用细长的竹子来制作,在《诗经》的《国风·卫风·竹竿》里,有诗句对其作出了生动的描写:“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翻译成现代诗,意思就是:
钓鱼的竹竿又细又长,
当年垂钓于淇水之上。
难道不把旧地来思念?
路途遥远无法回家乡。
这是一位卫国女子出嫁远方后,日夜思念家乡。她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在淇水河边,和小伙伴们一起钓鱼游玩,那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叹惜现今身在异乡,再也回不去了。
竹竿确实是一种理想的钓鱼材料,它结构中空,携带轻便,并且韧性极好,能够承受鱼儿挣扎的力量,所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虽然有了玻璃钢钓竿,但在乡野河边,依然可以见到有人用竹竿垂钓。
一竿一钩,每次钓一条鱼,不会危及鱼类的生存繁衍,有利于保护生态,是绿色而环保的。但那时也已经有滥捕的行为了,那就是用“纲”捕鱼。“纲”是鱼网上的总绳,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叫“纲举目张”,意思就是把鱼网上的总绳一提起来,鱼网上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用来比喻工作中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写文章条理分明。不过这里所说的用“纲”捕鱼,跟“纲举目张”的鱼网有点不同。
这个用“纲”捕鱼方法,是在一根总绳上悬挂许多处于高低不同位置的鱼钩,从河岸的这一边,一直拉到河对岸的另一边,拦腰横跨于河流之中,把鱼儿游弋的整个通道截断了。鱼要想游过去,必须要经过那些悬挂的鱼钩,这样就会有许多鱼儿上钩,一举可以捕获很多鱼。这种滥捕方法,收获是多了,却对鱼类生存造成了致命的影响。虽然没有达到竭泽而渔的程度,但却是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孔子坚决反对,决不愿意干这种蠢事。他坚持用鱼竿钓鱼,一竿一钩,每次只钓一条鱼。
接下来,再看孔子怎样射鸟:“弋不射宿”,不射杀栖息在巢中的鸟。孔子是射箭高手,他臂力强劲,目力似鹰,每发必中。习射也是他最为得意的授课内容之一,所以射箭是他常玩的健身活动,当然孔子的射,里面又包括着许多周礼的内容,这些在前面章节中已作过介绍。
“弋”是射箭,但又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射箭,它是专指射鸟,古人称之为弋射,或者叫矰(zēng)缴射、缴射。“矰”是拴着生丝带的短箭。“缴”是缠绕,纠缠不清的意思。弋射所用的箭是特制的,它是一种短箭,在金属箭头的后部有个小孔,用染成红色的生丝穿在里面,就像系着一根红飘带,带子的后边还系着一粒小石子。这种箭发出去之后,生丝飘带像一条尾巴拖在后面。一旦射中鸟,这根生丝飘带因遇到突然的阻力,就像汽车一个急刹车,后边的小石子会依着惯性弹到前面,缠绕到鸟的身上去,甚至把翅膀、腿脚什么的都缠住了,鸟无法再飞翔,就会立即坠下地来。
要是没有这根生丝带子缠住,只要没有射中要害,鸟就有可能继续带伤飞行并逃脱,或者落到远处。据说古人中的优秀射手,有时能够一箭射到双鸟,其原因就是双鸟并飞时,一只鸟被射中后,箭上的生丝带有可能缠绕到旁边那只鸟身上,一块儿掉下来。另外,箭上这根生丝飘带还有一个用处,如果没射中鸟,因为它有着明显标志,也便于寻找回收。否则一支短箭射出去,落到哪里都不知道,很可能就找不回来了。古人金属资源有限,做一支箭成本很高,射丢了是非常可惜的。
“宿”是住宿、过夜。但这里的意思不是指晚上在巢中睡觉的鸟,因为射鸟不可能在黑灯瞎火的夜晚进行。“宿”是指白天在巢中休息的鸟,它也许是飞累了回来歇一下,也许是身体不好,也许是在养伤,还有可能是正在哺育雏鸟,或者干脆就是还不会飞的小鸟。不管什么情况,孔子只射天上飞的鸟,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保护生态,保护鸟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如果把巢中的小鸟、母鸟,还有老弱病残鸟通通射杀了,那就是跟竭泽而渔一样的蠢事,最后人类将失去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有人说,孔子这样做,都是他因为怀有仁爱万物之心,不忍杀生。这样的说法就显得过于迂腐了。孔子有仁爱之心不假,但体现在钓鱼射鸟上,要是为了不杀生,那就应该干脆不钓不射,禁止捕杀才对。否则一条鱼与多条鱼,飞鸟与宿鸟,又有何区别?所以孔子的立足点并不在此,他所遵循的是古人朴素的生态环保观念,不滥捕滥杀,为的是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维护一个和谐共存的生物圈,让万物得以生生不息,人类才能休养生息,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这一观念也为后来一些学者所阐发,如孟子的《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贾谊的《新书·礼》等,都作过进一步的阐述。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言孔子仁心也。钓则得鱼少,网则得鱼多;孔子但钓而不纲,是其仁也。夫子虽为弋射,但昼日为之,不夜射栖鸟也,为其欺暗必中,且惊众也。
张栻:此圣人爱物之心也:钓而不纲,不欲尽物也;弋不射宿,不忍乘危也。
洪氏: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物茂卿:天子诸侯为祭及宾客,则狩。岂无虞人之供而躬自为之?所以敬也。狩之事大,而非士所得为,故为祭及宾客则钓弋,盖在礼所必然焉。
《论语正义》:古者贵礼不贵才,不欲必获。故在天子诸侯则三驱,在士则不纲不射宿。
缪协:将令物生有路,人杀有节,所以易其生而难其杀也。
《四书训义》:以万物养人者,天地自然之利,故钓也弋也不废也。钓不必得而纲,则竭取;弋劳于得而射宿,可以命中。不尽取者,不伤吾仁;不贪于多得,而弃其易获者,不损吾义。曲全万物而无必得之心,岂非理之不遗于微而心之无往不安者乎?
《论语后案》:鱼鸟本可取之物,不纲不射宿,取物以节而已。取物以节,遂其生,即遂其性矣,此至诚之所以尽物性也。
陈祥道:钓与弋,君子与人同;不纲不射宿,君子与人异。孔子穷而在下,其不忍如此;使达而在上,则其仁可知也。春秋时,有干戈相寻、屠城灭国、举无噍类,况有钓而不纲者乎?有以乘人之阨,掩人不备而袭之,况有弋不射宿者乎?
《四书解义》:本此意而推之,岂不人人咸遂其生,而万物各得其所与?惜乎不得其位,老安少怀之志,仅托之梦寐东周而已。
刘宗周:门人偶得于睹记,而集此二事之小以窥圣人万物一体之仁,如此使圣人之道行,而鸟兽草木昆虫鱼鳖咸若其性矣。
钱穆:古人以生丝系矢而射为弋。又系石于丝末,矢中鸟,石奋系脱,其丝缠绕鸟翼。故古之善射,有能一箭获双鸟者,双鸟并飞,长丝兼缠之也。丝谓之缴,若不施缴,射虽中,鸟或带矢而飞,坠于远处。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正义》《论语征》《论语新解》《论语学案》《论语后案》《癸巳论语解》《论语集释》《论语全解》《四书训义》《四书解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