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次次的自我升华,可以是新旧知识的迁移调整内化,也可以通过吸收外部“营养”,同化、调整、平衡。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体系。在失衡------平衡中学习,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习组织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营造同化-----失衡-----调试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氛围。当学生在认知冲突失衡状态下,通过小组讨论,听取同伴意见,在失衡状态下不断调适,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而我们教师所做的是去提供制造认知冲突的一个环境,引发学生的“新状态。”
小组活动分为讨论、对话、合作三种形式。讨论是围绕某一开放性问题或探究性任务集思广益,交流彼此的不同想法,是发散的、拓展的。对话是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交谈 ,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才能被称之为合作。总体来说小组活动可以分四步:自己想、独立写、轮流说、一起议。所以说首先小组活动要建立在学生个人活动有话说。其次要创设好问题、好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忙起来,才能有收获。
若将学习任务假设为一盘水果的话,别具一格的拼图法合作学习,首先让学生尝明白了自己手中苹果的味道,在都爱吃苹果的相似爱好中,用原本的经验积极互动,朔源深度解析、获得更全面理解感受,丰富关于此水果口味的认知,什么形、什么色、会有什么味,积累了个体经验。而后复盘原组后,能带着自己的深修经验与组内同伴交互分享,以了解全盘水果的味道及缘由,实现1+1>2学习效能。
课堂上的有效对话,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安全感,不管对错与否,只要是自己思考的,就是有价值的。对的,要肯定;错的,有可能生成有效的学习资源。其次是进行有价值的对话,也就是学生在对话中要进行证据推理,今天学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句式“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这样的问话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话中我们要考虑融入科学的评价,孩子的学习过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教师的鼓励的话语是激励也是导向,会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内心充满力量。
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会被转化成数据或信息记录下来,有了这些真实的数据和信息,教师得以即时做出决策,调整教学的内容、速度和方式,基于不同的学习数据情况,在课堂当下做出快速而精准的决策。必须培养精准判断数据与精准做出决策的能力,不断累积教学经验,方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给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