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长也不短,约莫有一年光景长的一阵子里,我仿佛回到不会穿鞋系鞋带、也不会骑自行车的童年岁月,拖鞋换得很勤。而这,就不得不说,也许是价格过于实惠,也或许设计存在考虑不周,市面上的很多拖鞋,舒适有余而耐磨不足。
最近换掉的几双拖鞋,从鞋帮上看,一副完好无损的姿态,然而,翻个底朝天之后,就会发现鞋底早已被磨穿。鞋底被磨穿的地方,很凑巧的是,都是在脚后跟、和前脚掌内侧与脚拇指相连接的突出处。大概是因为,走路使力最多的正是这两个地方。即便走路存在这种特点,但如果所步行过的地方,都是平整路面,拖鞋的磨损倒也不至于这么快,可惜的是,农村生活哪有如此的情况。
如今,村里也像城市那样,有了铺水泥硬化的地面,但也仅限主要的道路,和各家门前空地。若是村里扎堆居住的地方,倒也是普遍铺有水泥,但我家并没有在那边凑热闹,而是独自享清静。村里,一些来往稀少的小道,虽也有砍斫灌木的处理,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仍旧由路面坎坷崎岖着,甚至连凸起在路面上、嶙峋的石块,也未挖走;或许是为了雨后,路面不会滑溜溜的不好走,故意如此。
总的来说,在村里,并不是处处铺水泥、坡坡修石梯,像我每天傍晚喂鸡时要走的一段坡道,一段用于通向旧居前院的捷径,便是随意地用几块碎砖嵌在土里,供雨后垫脚用,然后就是撒上一些颗粒很大的石头,增加路面摩擦系数。而这样的路,不用分析太多,也知道很磨鞋底。因为,石头的尖、碎砖的棱,都能够轻松扎进质地柔软的拖鞋底,在步伐一致的情况下,扎的地方会很固定,其中扎的深且频繁的,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脚后跟和前脚掌凸出处。日日如此扎,焉有不洞穿的一日?
路,一时间很难改造,不仅是因为资金原因,还因为需要留出种树种花的地方,因此,只能从拖鞋入手,搞一个耐磨的拖鞋。这一次去买新拖鞋的时候,便把这个主意揣在怀里,在挑选拖鞋的时候,用电瓶车的钥匙戳一戳鞋底,试试是否耐扎。最终,选择了一双硬邦邦的拖鞋。
也想过,去其他店看一下,但自己又是个惜时如金的人,不允许自己在这种事情上花费太多时间。脚下穿着的旧拖鞋,走路过水湿脚底、触石硌脚掌,已经不允许再拖着用,何况清明扫墓的日子已经迫在眉睫——就在下午,这些因素都不允许我采用网购途径。如此一来,,我除了无奈地选择一双硬邦邦的拖鞋,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如果有鞋帮柔软、鞋内底踩着很舒服而鞋外底很硬实的拖鞋,该是多么完美的一双拖鞋,该是我多么想要的一双拖鞋!然而,这样的拖鞋,要么只存在于臆想之中,要么售价不便宜。
提到拖鞋价格,我想说,任何商品,只要是满足共性需求的都会便宜,像社会上最大的共性需求即吃饭用的主食,其单价就相当的便宜;而用于满足特性需求的都不会便宜,像一些订做类产品。大概是因为,满足共性需求的产品,设计时无需思虑很多,制作的加工流水线也容易找;而满足特性需求的产品,设计时需要针对性的思考,加工流水线也可能需要重新搭建;设计生产时的差异,造就了产品最终价格的差异。
产品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识文断字,过去是能够炫耀乡里、引人尊敬的本事,而今不过是家常便饭、不过尔尔的基本能力;期间的变化,就是教育普及形成了识字能力的不稀缺。
由识字能力推广开来,人的身上,大大小小的能力,如果与他人如出一辙、无有特色之处,那么便无法成为谋生立命的本事;相反,如果是世间所需、且旁人少有的,便能够成为建功立业、申名于天下的本事。
有着稀缺能力的人,就像兼具舒适性和耐磨性的拖鞋,都是不好找的,因而都是有更高价值的。这些人,往往可遇不可求,一旦遇到,只要是明眼人就肯定不会放过。除非拥有能力的那个人,狮子大开口要求过分;就像一双满足我那种耐磨需求的拖鞋,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时,我会果断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