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又被孩子气了个半死,无奈我以出走要挟她,我睡到了客卧,想着她会服软,她会求原谅,谁知人家哭了会不哭了,我就悄悄地去开她的房门,谁知门根本开不开,人家把门反锁了,我的意外不是一点半点,她才五岁!竟跟我要杠到底!
事情的起因只是一个简单的刷牙,我喊正看动画片的她刷牙睡觉,喊了一声又一声,人家就没动,而且说要等她把那一集看完再刷牙,我就没有再理她,自顾自刷完了牙。
一会儿她进来了,说“我要先刷牙,”我说:“你去刷吧,我已经刷过了”“不行,你跟我一块去刷,等我刷完了,你再刷一次”她梗着脖子,一幅蛮不讲理的样子。这是什么道理!我有些来气,“爱刷不刷,我已经刷过了,不会再刷第二次”小屁孩跟我杠上了“不行,咱们俩一起去刷,我刷完了,你再刷一次”并且开始哭闹,我厉声叱责着她的无理要求,真想伸手打她几巴掌。我俩在各自的坚持中僵持了好大一会,不分胜负,这种无理的要挟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不想妥协,我想一次次的妥协更是助长她一次次无理要求的根源,所以我选择避开她,谁知人家竟也不理我了,我陷入了迷茫。
我疯狂查看有关教育孩子的一些资料,其中李枚瑾教授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6岁以前的性格和情感用两个字概括“恩威”,恩在前,威在后,孩子三岁以前施恩于孩子,6岁以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严”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都是自然而然地施恩于孩子,因为爱孩子的心让这一行为很自然就发生了,好吃好玩,好喝好逛、家长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孩子。
而“立威”就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 因为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到了溺爱的程度,不管错与对,有理无理,只要孩子有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以至于在孩子面前没有了威严,孩子不但不怕你,不听家长的正确建议,而且常常会要挟家长,恶性循环,以至于越大越没发管,甚至发展到用不吃饭,离家出走,自杀等等一些无法理喻的行为来要挟家长,如果到了这一步,那对孩子的教育就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悲哀!
所以我意识到了给孩子“立威”的重要性。回想孩子最近半年气死人不偿命的行为和要挟,“立威”一定要有原则有方法的行动起来。
以前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我的处理和做法应该绝大部分是错误的。我是每次都想“立威”着来,可是错误的方法却是没有达到“立威”的效果,而是很可能给孩子的情感已经造成了伤害,给孩子美好性格的形成增添了一抹败笔。
那么“立威”的原则是什么呢?我认为用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可以作为“立威”的指导思想。那么孩子都有哪些情感需求呢?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孩子的需求,无非就是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我们首先要冷静分析孩子的需求是哪一个方面。
就像我的孩子要求我在她之后重新刷一次牙,一方面她就是希望我陪着她刷牙,另一方面她就是希望我按她的要求做事,满足她在我心中的重要性。把孩子的需求分析清楚了,既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又要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拒绝方法就成了重中之重。
首先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拒绝时要语气温和,态度坚决。态度坚决我是做到了,可语气温和似乎离我十万八千里,我常常是歇斯底里地吼叫,甚至在忍着不打她的情况下,摔碟子摔碗,以发泄自己的郁闷情绪、孩子从最初的恐惧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可能已经让孩子认为她自己是不受欢迎的,甚至认为我是讨厌她的,因为每次我和孩子战争后,孩子都会竭力要求我抱抱她,亲亲她,孩子应该是感到了不安全。
所以现在想想,我当时就陪着她,任他哭闹而我不做声,这也是李枚瑾教授的“无言立威”法。当孩子哭闹撒泼的时候,家长陪着孩子,看着孩子,却不说话。
最后等孩子无趣无劲的时候再以理服她。而我面对孩子的无理时选择避开,这在孩子的陪伴情感上是一种冷暴力。现在想起来,孩子当时是多么难过,多么委屈!
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家长的处理方法和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