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

作者: lei__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22:55 被阅读30次
    image

    相比 5 年前,明显感觉,资本对产品投资回报周期要求越来越短。

    出于盈利的需求,产品的变现必须要影响用户体验?

    怎么在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之间取得平衡?落到公司内部,保证产品持续健康地发展是个难题。

    1. 运营背负 KPI,业务驱动,关注的是短期利益。没有太多心思关心用户体验,往往会提出「割韭菜」的想法。

    2. 设计重在审美,感性驱动,关注的是界面优雅美观。少有人去理解功能背后业务逻辑,设计出来的界面缺少业务驱动力。

    3. 产品重在功能,任务驱动,关注的是上线发布。受之于各方资源协调,产品功能难有长足的规划和设计。

    用户体验 VS 商业价值

    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看起来像是跷跷板,有一边高,就有一边低。公司存在的价值本身就是盈利,业务自然会受 KPI 驱动。除非是初创公司,刚开始为了获取用户,用户体验至上。但这个时期不会太长,就会受营收增长的压力。

    当营收压力过大时,为了获利快速增长,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就不够。

    滴滴打车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各个城市政策限制的原因,能够申请滴滴司机的人数有限。而司机人数不足,对用户及时约车的影响非常大,这也直接影响到滴滴的业务增长。

    有限制必然就有人钻空子。有人在淘宝提供认证服务,利用外挂绕过「滴滴出行」软件视频认证程序进行虚假注册,帮助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司机认证通过。比如,驾龄不够,车辆不符合条件。如此一来,必然会吸引不法分子趁机混入其中。

    关于司机虚假注册的信息,在过去几年里,一直都有报道,滴滴肯定是知道这些事情。从安全管控力度和客服响应的速度来看,滴滴对安全重视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在乘客的隐私上,采取激进的态度。司机可以对乘客打标签和评论,这些内容对所有的司机都是透明的。空姐事件中,有些司机对该乘客的评论很露骨:「不化妆也漂亮」,「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等等。

    如果滴滴能严格把守安全底线,类似安全事件肯定少很多。更何况,对滴滴来说,用户安全应是用户体验中的重中之重。

    Google 的 HEART 框架

    当有人关注量的增长的时候,需要有人关注质。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未来可持续性发展,也会来自于用户的反馈和竞品的差异化运营。现实的问题是,

    如何将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绑定一起?以用户为中心,通过量化的视角,既能够驱动业务的发展,又能兼顾良好的用户体验。

    Google 内部,用户体验有一套数据框架:HEART 框架。这套框架在几年前,已经应用了 20 多个产品和项目。

    image

    Google HEART 框架从五个维度去衡量用户体验:

    1. Happiness - 愉悦度

    2. Engagement - 参与度

    3. Adoption - 接受度

    4. Retention - 留存率

    5. Task Success - 任务完成率

    有了上面的五个维度后,怎么去设定目标,进行量化,把他们与业务关联一起呢。比如,商业策略,运营策略,技术能力。让那些与产品核心工作关联较少的人员,在关注用户体验之外,也能理解产品的业务目标。

    针对上面的目标,可以使用「目标 - 信号 - 指标」的方法。把每个维度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方案。

    1. 定义产品或功能的目标。在用户体验方面,用户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比如,吸引新用户,提高用户活跃率。

    2. 定义实现目标的特征。什么信号表示目标已经达成?哪些用户行为与目标实现相关联?与信号相关的数据源会是哪些呢?比如,完成下单,分享给好友。

    3. 将信号转化为特定的指标。方便产品人员持续跟踪产品的变化。注意:定义的数据最好为常态数据,而非原始数据,随着用户数据的增长而增长。比如活跃用户数,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业务数据,但也属于虚容指标,容易让产品人员忽略了留存率的考虑。增加留存率和渗透率能帮助产品人员监控产品运行的健康状态。

    下面以快递柜的寄件业务,应用 HEART 框架来分解下用户体验。

    提高用户愉悦度

    用户对产品的态度比较感性,呈现两个极端:非常喜欢或者讨厌的才会发出声音,这部分用户比例较小,大多数是都沉默的用户。所以,如果用户评论或反馈上很难量化用户对产品满意的程度。

    但并不代表愉悦度没有可量化的空间。应用市场的打分,单用户平均分享次数都可以用来长期追踪,衡量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如果你的产品属于即时完成任务的,在结果页就可以提示用户打分。

    image

    寄件体验跨越周期比较长。从寄件人下单投递,快递小哥揽件,发出快件,再到最后收件人确认收件,才能算一个完整的取件。像这样的任务周期长,用户不能进行即时反馈的,可以向用户推送评价提醒,用奖励的方式引导用户完成评价。比如,京东的评价提醒。

    image

    在网上浏览 HEART 框架相关文章时,有些作者表示,能够量化的指标很少。我的感触是,只要你深入业务内,可以挖掘到很多的指标的。不知道,是不是写文章的人大多数是从事用户体验工作的,对业务欠缺深入了解。

    量化统计方法的缺陷也很明显:用户可能仅使用部分功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对整个产品进行打分,无法细化到某个具体的功能上。特别是当你的产品集合了多个业务的时候,核心业务的功能打分可能掩盖了其它功能的不足。增加用户反馈和用户调研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的产品是在微信体系内的,使用腾讯的「吐个槽」就非常方便。

    顺便提下,「吐个槽」可以引入星级评分,像滴滴打车样。让用户评价更轻量化,在不需要用户反馈的情况下,引导用户打分。产品人员能看到不是反馈的问题,还能看到量化的数据。「吐个槽」本身就是属于腾讯的工具,实现这点,也能帮助开发人员完善微信工具的生态。

    提升用户参与度

    这个数据放到寄件业务再合适不过了。身边的大多数朋友,每次跟他们提快递柜寄件功能时,他们都表示惊讶:快递柜还可以寄件?更惊讶的是,就连我们公司一些同事,也不知道快递柜有寄件功能。而我们有一条主业务线,就是寄件业务。

    仅是周围朋友简单的调研,就知道寄件业务渗透率了。换一个角度来看,寄件业务有很大的渗透空间。但首先,需要让别人知道有这个功能。到底有多少人用过这个功能呢?100 个用户里有多少个人用过这个功能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推导:

    1. 寄件用户必须注册公众号,主动使用快递柜,属于主动用户。

    2. 收件用户是快递员投递产生,被动取件,属于被动用户。

    3. 大多数用户,收件数远远大于寄件数。

    4. 因为快递柜地理位置属性,寄件的用户几乎 100% 取过件。

    5. 所以,可以认为 参与度 = 寄件活跃数/取件活跃数

    计算得到的数值,与调研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且比想像中的还要低。实践中,参与度可以根据你关注的目标来定义,不同的公司定义的标准都可能不一样。就像活跃用户,有些公司认为登录一次的用户即为活跃用户,有些公司认为浏览过一次内容的用户即可活跃用户,不管用户是不是来自客户端,从第三方跳转过来也算在其中,比如微博。

    同样,寄件的参与度,可以用下单的用户数作为标准,也可以用进入该功能模块,使用了 5 秒以上的用户作为标准。

    有了用户参与度数据后,可以使用业务交叉推荐的方式来提升参与度,通过前后数据对比,能够了解实际效果如何。

    提升用户接受度

    接受度听起来跟参与度很相近,初次接触容易将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参与度一般用来衡量用户的行为,比如微信里:

    1. 社交行为。评论,点赞,转发。

    2. 发布动作。发朋友圈,发消息。

    这些行为一般与产品的品牌或功能宣传相关,用户通过某渠道了解产品功能,完成了某个功能操作。

    接受度较参与度更深一步。简单来说,参与度定义的是用户完成某个操作的情况,比喻活跃用户数。接受度定义的是产品或某个功能对用户的黏性情况,比如用户活跃时间。

    以寄件业务为例,你肯定不会根据「点击寄件功能人数/活跃用户数」来定义接受度。因为用户可能是无意或只是好奇想了解该功能,进入了这个功能模块。但是可以使用漏斗模型来梳理寄件流程来定义各阶段的接受度。比如,

    1. 从手机下单到去快递柜投件。

    2. 从快递柜投件到投件成功。

    3. 平均单用户寄件数。

    提升新用户留存率

    即使抛开用户体验,留存率应该是所有产品最先考虑的指标。不论是社交产品也好,还是工具型产品也好,都需要关注留存曲线。

    假想一个场景:运营人员每天拼命做拉新工作,而另一边新进来的用户随着时间推移,在第二天,第二周,第二月开始不断流失。结果是短期内活跃用户不停地上涨,但实际业务的转化效果并不好。运营人员对此并不知晓,辛辛苦苦地投放大量人力和物力,最后用户都流失完了,得不偿失。

    就像一个水池子,一边往里面不停地注水,另一边在悄悄地漏水。看起来水池子的水一直在增长,一旦拉新的工作稍微放松,拉新的用户小于流失用户,活跃用户自然开始减少。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健康的留存率是,将时间拉长到较远的时间,留存曲线会稳定在一个大于 0 的值。

    image

    对用户来说,寄件相对于其它产品,使用频度较低。考虑活跃用户数据,可以将周期拉到一个季度,做留存分析。留存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细化,拆分出子项目:

    1. 渠道。不同渠道的用户留存率不一样。你需要知道用户从哪里来,哪些渠道用户最容易流失,减少营销投放。哪些渠道用户留存率高,需要加大营销投放。

    2. 核心功能。留存下来的用户主要使用了哪些功能,是否满足了他们的核心需求。那些流失的用户,是因为什么需求没有满足而离开呢。

    3. 留存阶段。新用户从第二天开始流失,前期阶段,用户会流失严重,到后期阶段开始趋缓。可以将留存曲线划分为不同阶段,比如,震荡期,选择期,稳定期。根据不同的阶段对相应的用户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让用户快速进入稳定期,提高留存率。

    提升任务成功率

    任务成功率可以使用漏斗模型来监控数据,主要用来关注异常行为,提高效率(任务完成的时间),提高效果(任务完成的百分比)。

    寄件业务里,类似指标有:

    1. 投件/下单率。从手机下单到真正投件,中间会有一部分用户流失。这些用户因为什么原因而放弃?可能是因为价格高,可能是因为不会使用快递柜,也可能是因为投递的物品格口放不下等等。了解细节能帮助产品人员分析具体的原因,改善产品的易用性,提供投件率,减少订单流失。

    2. 揽收及时率。用户投完件,并不意味着任务完成,还需要等快递小哥揽收,及时将快递转寄出去。快递小哥,能否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揽收,如果出现异常,该如何解决,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3. 投诉率。即使各个任务环节都有监控,难免有遗漏地方,可能会造成用户反馈。比如,用户寄件投递到格口,关闭箱门后又不想寄件了,而柜机上「取消寄件」的功能提示有限,界面跳转后就无法操作。用户可能就无法操作处理,一时找来客服入口,可能就打电话来投诉。

    HEART 框架的应用方案,简单来看,可以拆分两个点。第一,根据维度细分到具体的量化指标。第二,找到提升或除低指标的业务方案。试一试吧。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野兽说(monster_talks),欢迎关注,查看更多产品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ar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