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面对年龄较小的宝宝时,作为父母,你是否常常会下意识地蹦出以下你自认为是出自关心、保护、爱护他们,为他们好的语句来:
“不要再碰电源插座了!危险!”
“看!看!又把衣服弄湿了吧!”
“慢点跑!小心摔倒磕着了!”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同样的话,你有可能重复了一百遍甚至一千遍,而孩子仍然在重蹈覆辙。
作为家长,你想过为什么吗?
第一,你的说教行为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内心失望的孩子有可能产生多种不良行为。比如,重复犯错以试图引起父母的过度关注;比如,因为极度缺乏自信而导致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从而自暴自弃;又比如,以反叛行为来对抗父母的唠叨式教育;还有就是,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顺从,没有主见的性格。
另一方面,你的说教式语言也是告知孩子他的能力不足的潜台词。
你让他“听话,乖”,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个不听话的坏小孩。
你让他慢点跑,或者别把衣服弄脏了,他就认为自己连最起码的奔跑玩耍和保持个人卫生的能力都不具备。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改变你的说话态度,说话内容以及说话方式,甚至是干脆只做不说。尽好父母的本职,在旁边看护着他,保护着他,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积极的鼓励即可。
第二,家长没有给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全书强调最多的一个观点就是犯错误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机会。所以在不涉及自身安全和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请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承担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比如,放手让他在比较安全空旷的环境里奔跑玩耍。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摔疼了他便会记住,下一次在奔跑的时候就要慢一点,小心一点。而无需家长一遍遍的说教和唠叨。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你完全不用在他耳边唠叨式的教育他,“要好好吃饭,不好好吃饭会饿肚子,会营养不良,会身体发育不好”等。
作为家长,你需要做的,只是在他不好好吃饭或者不愿意吃饭的时候把他的碗筷收起来,并且保证在下一顿正常开饭之前,不给他任何吃的,尤其是零食。
只有亲自体验了挨饿的感受,他才能更深刻的记住吃饭的重要性,并且保证在下一次开饭的时候主动进食。
二
在学龄儿童,甚至年龄更大的孩子面前,你说话的语气、态度以及内容常常会不自觉的发生这样的转变:
“快点起床,要迟到了!”
“赶紧放下书包写作业去!”
“倒垃圾去!垃圾倒完再吃饭。”
中国的父母偏好使用家长权威。在与孩子的日常对话中,他们更擅长使用命令的语气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殊不知,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寻求父母和同龄人的认可。所以,过度控制的管教方式对于大点的孩子,尤其是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他们常把大人对他们的管控行为看作是“屈从”。而非我们教育中所提倡的“合作”。
所以,赢得孩子“合作”的最好途径,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或许对待同样的问题,你可以换一种对话方式:
“你是现在去写作业呢?还是吃完饭以后再写作业?”
“你觉得每天早上几点起床会保证上学不迟到呢?是你自己定闹钟还是我帮你来定?”
目的明确,又具备选择性,最关键的是,能赢得孩子,并与之愉快的合作。
三
所以不要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服管,不懂事,或者是屡教不改。
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源于父母。当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以孩为镜,首先反省自己在教育中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大到育儿理念,小到说话方式,都有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试着回想一下你对孩子的说话方式,如果真如我的文中所言,那么,请你改变你的说话方式,给孩子以尊重,平等和信任。
网友评论